政治:2.4.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学讲案(新人教版必修3)
政治:2.4.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学讲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3页



5、教育和学习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为什么越来越大?

核心解读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正确认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正确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意义: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1)教育的功能: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等特有的功能。

  ①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给下一代。

  ②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和运用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2)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的意义: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教育方式是伴随着文化传播媒介性质的改变而改变的,人类文化传播媒介的每一次革命,都引起教育方式的变革。

  ①私塾是一种个别化教学,老师逐个向学生传授知识,一个教师只能教几个至多十几个学生;无固定、统一教材,教育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水平。私塾这种教育方式依靠老师对学生的教授.将自身知识传给学生,对文化传承起有一定的作用,但规模小,影响有限。

  ②课堂教学是按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编班,以班为单位实施教学,每班人数固定,教师按课程表上课;课堂教学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按规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有固定的教师,课堂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校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

③20世纪40年代以来,电子媒介的大量涌现和介入,为教育的革新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种媒介教育、电化教育纷纷兴起。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录音机、幻灯机、电影、电视、电脑、语音实验室等先进的视听设备来组织教学,使教学效果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使教学感染力增强、教学质量提高。另一方面,社会上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进行的远距离教育也方兴未艾。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将整个学习活动,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直至教学资源的使用,实现真正的共享和社会化,打破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