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多充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也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还可充当定语,如"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2、正确使用虚词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有两种题型:一是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考查的重点在虚词的用法上,因此,分析词语的性质、功能,尤其是用法,对于辨析虚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辨析虚词的方法如下:
①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
②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如:小黄对我笑了笑。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③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等。
④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⑤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典型题例: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 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 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持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____疾病。
③ 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__了。
A、窜改 驱除 融解 B、篡改 祛除 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