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教案8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教案8第2页

教学引入:

  从余光中的那首《乡愁》讲起,引出余光中的"乡愁"情结。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二、作品背景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即离开大陆。等到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重新踏上祖国的大陆的时候,已是经历了整整43个春秋。正是与大陆长期隔绝的港台生活,使其创作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写了许多思乡怀土的诗文佳篇。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颂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作者在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說:"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內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写作时的心境与《乡愁》是相同的。

三、 层次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3)写春雨勾起作者对故乡大陆的孺慕思念之情。

第二部分:(4-13)具体抒写了冷雨情思。

分为三层:

第一层:(4)写"雨"字视觉上的美感。

第二层:(5-12)写嗅雨、观雨、听雨的感受。

第三层:(13)写20世纪70年代台北没有雨韵的雨季。

第三部分:(14-15)写古屋不再、岁月无情的慨叹。

四、思想内容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巷里听雨,抚今追昔,思绪万端,写了自己在台北春雨中凄凉、凄清、凄楚、凄迷,而又柔婉与亲切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

五、艺术特色举要

第一,新颖的构思。 自古以来,写雨的诗文很多,也有不少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