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探索并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应用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难点:(1)对等差数列中"等差"两字的把握;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推导的思想方法。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应用。课后探究等差数列是一种函数模型。
五、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情境设计和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定义及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实际计算问题(比如:购房贷款)都需要用到有关数列的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就先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 倾听 课堂引入 探
索
引
入
由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答案:
[引例1] 公务员《行政能力测试》和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的数字推理题:
5,8,11,( ) ,17,20 ①
[引例1] 有机化学中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的化学结构式中氢原子数量分别是:
4,6,8,10,12,14 ②
[引例3]假设重力加速度g=10,则自由落体运动中在第1、2、3、4、5、6秒内的位移分别是(单位:m):
5,15,25,35,45,55 ③ 观察分析,发表各自的意见 引向课题 问题一:观察下列三个数列:
5,8,11,14,17,20 ①
4,6, 8,10,12,14 ②
5,15,25,35,45,55 ③
三个数列①②③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引出课题:满足以上特点的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观察分析并得出答案:
引导学生观察相邻两项间的关系,得到:
对于数列①,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3 ;
对于数列②,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2 ;
对于数列③,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10 . 通过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究知识的兴趣,引导揭示数列的共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