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又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的同情。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的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人物语气,读出情感。
(解说:朗读能渲染气氛,且为下面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识记字词:
寒伧(chen) 肴(yáo) 鲈(lú) 褶(zhě)
觑(qù) 秽(huì) 赁(lìn) 誊(téng)
资质:人的素质。
艳羡:十分羡慕。
寒伧:不体面、寒酸。
惆怅:忧伤、失意。
自惭形秽: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2.提问: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自由交流后,抽查回答。明确:小说采用"物线法"结构。"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在"项链"的牵动下,写了四个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3.教师总结:《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
三、具体研习课文
1.在情节展开的开头部分,作者用千字左右的篇幅,静态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位女主人公-玛蒂尔德。(1)提问:
在本部分中,多次用"痛苦""苦恼""伤心"来刻画玛蒂尔德的心理,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可是她再也不想去看她了,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痛苦、伤心"。
(2)提问:本部分前后共用了七次"梦想"一词,她"梦想"了哪些内容?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及装饰;
梦想"宽敞的客厅及陈设;
"梦想"和最亲密的男朋友在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闲谈;
"梦想"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
"梦想"华贵的壁衣;
"梦想"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
"梦想"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一言以蔽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马蒂尔德自恃美丽动人,渴望过上流社会的生活,希望被男人追求,被女人羡慕。然而现实生活束缚了她,她只能在梦想中得到一时的满足,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是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
(3)提问:
本部分着力写女主人公的梦想、苦恼,揭示了她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