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二兵车行 学案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二兵车行  学案第2页

  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韩愈曾经说过:"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杜甫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被尊为(诗圣),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写照。他创作了很多不朽的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 知识链接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中后期(《杜甫》:旧注谓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当作于天宝中年)。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公元749(天宝八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本是杜甫《进雕赋表》评扬雄、枚乘辞赋的词语,后人以之指杜诗的风格特色。何谓"沉郁顿挫"?清人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杜诗提要》)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探究案】

一、萦绕全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第1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怨愤

  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全诗分成几段?每段写的是什么?

  明确:全诗分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三、行人"分别诉说了哪些事情?"道旁过者"和"行人"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