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完备的防御体系、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显示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热爱和平、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个性。
[史料一] "国初兵荒之后,民无定居......后设各卫所,创制屯田......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
--《大明会典》
[探究] 明长城的起止地点在哪里?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明代长城驻军的特点及其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提示] 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特点:寓兵于农或兵农合一等。作用:推动长城沿线的经济文化发展。
[史料二] 争鸣:长城是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是"闭关锁国"限制发展的产物。
长城既非锁国,也不是限制发展,而且往往成为对外开放开拓进取的桥头堡,起到促进中外交流的作用。
[探究] 你赞同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 第一种观点。理由:长城的修建主要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维护中原农耕文明。长城是北部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
第二种观点。理由:长城是连接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从汉到明,历史王朝在长城沿线设置贸易市场,开放民间集市等,长城守军定时开门贸易,保护市场等。
-----------------------
一、长城的建筑方法、结构及风格
1.建筑方法:因各地的地形、地势和自然条件差异而不同,但都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进行修建。
2.长城的结构:长城是由城墙、关城、烽燧、城障和军用道路等共同组成的综合防御工程,城墙是长城的主体。
3.风格:和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朴实浑厚,粗犷奔放,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二、长城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1.勇于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力与凝聚力。汉代开发经营西域,汉唐开凿长城沿线的丝绸之路,贯通中西;以及历代民族在长城沿线的边贸和平交往,表达与谱写了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