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新人教版必修1:第4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11 包身工 学案
2018-2019学年新人教版必修1:第4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11 包身工 学案第2页

  作为《北京晚报》的记者,我跟周先生有过两面之交,在我的印象中,老爷子是一个非常随意谦和的长者,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老爷子脸上总是笑呵呵的,非常坦诚和善良,甚至是很单纯的。

  有关"汉语拼音之父"的说法,并不是老爷子自封的。记得当年我采访他时,跟他提起汉语拼音方案的事,老爷子在我这个记者面前淡然一笑说,这是集体智慧,只字未提自己的功劳。

  他曾在《晚年所思2》里,专门写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特别强调了拼音方案委员会是吴玉章领衔,而且是吴老建议用拉丁字母方案。他自己则只是这个委员会的一员,方案的具体研究者和执行者。

  作为语言文字学家和当年汉语拼音方案的最后一个制定者,而且也是一百多岁的老人,年轻的记者在报道时,把他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就我对老人的了解,他是最反对什么什么"之父""泰斗""大师"一类虚名的。所以,有些人以"贪天之功为己有"来评价周先生,显然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同时,我们也生活在对英雄、对先辈没有敬畏之心的年代。让人心寒的是有些人对所有英雄、伟人、名人都有"舍得一身剐"的精神,给以抨击,不但质疑他们的生平事迹,而且怀疑他们的人品和人格。这些人是何用心,正直善良的人实在难以理解。

  (摘自刘一达《有关周有光的"讨伐"和

汉语拼音之父的争论可以歇歇了》)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周有光自述晚年"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特别是百岁病愈后回家"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字里行间弥漫着些消沉的情绪。

B.材料二满怀崇敬地对周有光一生业绩做了高度评价:"主持""主导"等用语都显示了作者对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方案创建中的地位的 看法。

C.材料三中,《北京晚报》记者刘一达对有些报道称周有光为"汉语拼音之父"表示不能认同,因为"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

D.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最真实;材料二、三都是他人的描述和评判,虽是真诚之语,但都是主观的,二者对周有光的看法都不够准确。

解析:B A项,"弥漫着些消沉的情绪"错。C项,"不能认同"表述不准确,原文只是表达了年轻记者这样称呼周有光可以理解的意思;再者,本项的因果关系也不对。D项,"都是主观的"不准确,材料二对周老功绩和成果多是客观陈述;材料三也有引用周有光的自述;"二者对周有光的看法都不够准确"错。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从材料展现的周有光的为人看,现实中的他应该不会看重材料二中的那一系列的令人目眩的头衔,当然也不会多在意材料三中有一些人的指责。

B.在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一事上,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记述周有光坚持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态度,但二者对周有光所起作用的评价却截然 不同。

C.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多写其晚年生活及感怀;材料二重在对周有光学术成就、地位的评判;材料三侧重谈对周有光身后论争的 看法。

D.材料一中的周有光读书、写作、思考,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平和老人的形象,材料二、三中的周有光虽然学术地位崇高,但并不能让人心生敬畏。

E.三则材料的内容各有侧重,文字风格各异,或朴实,或严谨,或理性,因为各自的写作目的完全不同,最终呈现出的面貌也就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