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1.1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二)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1.1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二)第3页

近20年来我国各省区成灾面积占全国成灾面积的比例。

通过读图分析可以知道:P27第一段

结论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

图2、5中国因灾死亡牲畜(1978-2000年),通过读图可以知道:

  我国因灾死亡牲畜比较多的省区是:内蒙古、西藏、四川、新疆等,主要是西部地区。

3、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

  我国地域差异显著,东西部不同的农业类型(种植业和畜牧业),遭受不同的灾害,形成了不同的灾情(种植业灾情和牧业灾情)。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气候、地形 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 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 土地类型 耕地面积大 草原广阔 农业部门 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为主 畜牧业经营方式 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 靠天养畜 主要受灾灾种 洪涝、干旱、冷冻、风雹 雪灾、旱灾、虫灾 风险 农业灾害风险大 牧业灾害风险大 灾情表现 农作物受灾面积等 牲畜掉膘、死亡 思考:P28概括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的特点,分析该特点形成的自然背景。

  点拨:我国灾情地域差异显著,以人口分界线(黑河一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受灾体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灾情严重。由于这些地区是中国人口密度大,而且是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大的地区,如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就是成灾面积较大的省。西北部人口稀少,且以畜牧业为主,受雪灾、旱灾、虫灾的影响,灾情主要表现为牲畜灾情。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读图图2、6中国自然灾害区划,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1、根据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可将我国划分为哪6个灾害带?

2、把图2.6与中国的地理要素图,如人口分布、地形分布、降水分布等地图相结合,分析6大自然灾害带的成因与特征,从而进一步理解其地域差异。

通过读图可以知道:

①1、2、3和4灾害带位于季风区,以暴雨、洪水、内涝、台风、风暴潮、虫灾、冷冻等气象灾害为主要灾害(受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影响),地震也是本区的主要灾种(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地壳运动活跃)。

②第二级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地区。这里是中国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湿润和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过渡的复杂地带。

③东部灾害带是洪水、暴雨集中地区,这里地势低平,而且有大面积的内涝区;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大风的影响;北部有旱灾和虫灾,本带是我国的重灾区。中部灾害带位于第二级阶梯上,南北差异显著,南部地区地壳不稳定,降水多,加上植被破坏严重,滑坡和泥石流多发,而北部则以虫灾、雪灾、旱灾为主。

  ④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西部地区分为南北两个灾害带。

自然灾害地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