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颁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4分)
答: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分)
《终南山》学案答案
课前准备
1、翻译作品: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2、首联作者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山峰的高峻和山势的绵延。"近天都"极写山峰直刺苍穹,没入云霄,凸显太乙峰的巍峨雄姿,"接海隅"则夸张地表现终南岭脉的绵亘不绝、东延入海。两句分别由下而上、从西到东勾勒出终南山的高远之势,给读者以逼人之势。颔联以互文的手法,细绘了终南山风卷云舒、烟涛微茫、云霓明灭的奇幻景象。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3、提示: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描写。
新知学习 1.这首诗用"移步换景"法描绘终南山的磅礴气势和万千气象,在流动中绘制了一幅有山有水有人的立体画面。2.首联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一联是写远景。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和"青霭入看无"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第三联诗人以画法入诗,写出千山万壑的晦明变化光色变换的万千气象。一峰之隔,分野不同,地域各异,重峦叠嶂,同一时间阴阳不同。尾联由写景转入写人,在此实有写人
--樵夫,虚写有声--问答之声,砍柴之声,溪流之声,以有人之境反衬无人之境,以声响反衬寂静,含蓄而有韵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3. 全诗歌咏终南山的雄伟壮丽、烟云变化。全诗写得大气磅礴,意境壮阔而清远,透露出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有着玩味不尽的诗意。4. 首联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终南山的总体轮廓,远眺终南山觉得它高得都接近了天帝所居之处,起起伏伏的山峦一直连绵到海边。颔联"回""望"二字是诗人的切身体会,进入山中,回首望去,天空的白云似乎都聚拢到一起,淡青色暮霭再次看去似乎又消失了。以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写出了终南山云雾缭绕的景象。颈联写诗人登山观景,立足中峰,看到了二十八宿的变幻无穷,看了了阴晴变化,看到了沟壑山谷的奇观异景。由此写出了终南山雄阔苍莽之势。尾联写到了天色已不晚,诗人却意犹未尽,想找户人家留宿一晚,于是隔着江水去问对面的樵夫。写诗人的恋恋不舍正好衬托出终南山景色的美丽。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