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深入主题
(一)理解"神迹"
1. 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他高高地举在头上。
......
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分开了,
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了,还是又密又静的。
7.如何理解这些异常的现象?
A 主动说(树林)
树林因这高贵的心灵而主动让开,显示英雄行为的惊人力量;
B 畏惧说(丹柯)
丹柯的为族人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使树林产生了畏惧。(因为前文中的树林简直是一片"邪林",充满了恐怖的力量,而这里,却分开了,显示这一行为的可贵)
C 鼓舞说(族人)
树林还是那片树林,然而,族人已被丹柯的伟大行为所感动,冲破了树林。从后文来看,族人在这过程中还是有牺牲,但是却没有抱怨,也没有眼泪。
链接--
《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犹太人为了逃避埃及人的逼害,先知摩西在大约公元前1445年和三百万人民一起穿过了红海。摩西遵照上帝的命令伸出手臂挡住红海,当犹太人上岸之后,海水便复原并淹没了追击他们的埃及军队。--《出埃及记》
先知:宗教中指受神启示而传达神的意旨或预言未来的人。
丹柯在这里与先知摩西有相似之处,承担着拯救族人,拯救人类的使命。具有一种普遍意义。
(二)理解"遗忘"
8.讨论:如果他预先知道自己被遗忘的结局,他还会这样做吗?
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那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
更好地理解英雄,英雄是为了拯救,而不是为了被铭记。面对族人的围攻,他剖开自己的胸膛,掏出自己的心,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帮助族人走出密林,摆脱困境,而这,正是他的所有目的所在。族人的遗忘,虽不乏悲剧色彩,但也更好地凸显了他的英雄形象。
(三)理解"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