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的问题;
(2)旧教材中将"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分为两节学习,每一节中分别学习一些具体元素或化合物的种类和功能,而新教材却将元素和化合物的整体介绍放在一节里面,从知识体系上来看更符合化学原理一些,因为化合物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例如在旧教材中讲到关于元素的重要作用时这样写道: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但接下来教材又回到学习化学元素上来了,因此显得有点乱,而新教材将"组成细胞的元素"学完以后通过"组成细胞的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这样一句话便顺利的过渡到了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的学习,应该说更为合理一些;
(3)"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实验比旧教材有所改进,不再是单纯地验证,而是让每一组学生选择一两种样品,检测这种样品中是否含有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或淀粉,小组间比较检测结果,了解同种生物组织中有机物含量的差异和不同种生物组织间有机物含量的差异(教材中的每个步骤均使用了"待测组织样液"这个词语)。正因为是探究待测样品中的化合物种类,所以本实验的编排顺序也由旧教材中的最后一节改动到了新教材中的第一节。
3、教法处理
本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但笔者认为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来组织教学,课堂氛围显得太直白,不生动,不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虽然在教材"思考与讨论"中出现的思考题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但第1、2两个问题显得与学生的生活常识、经验等方面的联系不紧密,容易出现"思维惰性",因此我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的编排顺序做了改动:第1课时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