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选修3-4 14.1电磁波的发现 教案(1)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选修3-4 14.1电磁波的发现 教案(1)第3页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引入新课

  引入可以从回忆机械运动入手,这里采用生动的生活实例,例如:以将来同学们外出求学与家人的电话问候。精彩的NBA比赛转播,美国袭击阿富汗战争中侦察卫星的侦察情报传输等。指出电磁波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电磁波的兴趣。

  演示:用甚高频振荡器的发射、接收。此时,振荡器发出动人音乐并发出包含音乐的电磁波,用接收器接收发出同样的音乐。更加激发了学生探索电磁波的兴趣。

  引出下面问题: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如何研究?为后续回顾历史,总结前人研究方法打下伏笔。

(二)新课教学

1.回顾电磁波发展历史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并讲演)

A.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B.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提出了场的模型。

C.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的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组,确立了电磁场理论。同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更进一步推算了光速,提出光是一种以波动形式传播的电磁振动。

D.1886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验证了电磁波存在,并证明电磁波速和光速的一致性,从而结束了对电磁场理论的一切怀疑。

2.总结前人的研究方法

A.以实验为基础→→理论阐述→→从理论出发大胆预言→→科学论证(实验论证)。

比较另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讲演)

B.以实验为基础→→ 分析→→归纳→→总结→→上升为理论。

例如:牛顿的三大定律。说明不同事物的不同研究方法。

3.按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实验、探究相结合,阐述电磁场理论内容。

A.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实验:如图所示:

现象:当螺线圈通以交流电时,上方的线圈的灯发光。

提问:a、灯泡的发光说明什么?(有电流)

      b、电流的产生说明什么?(有电场)

      c、若空间没有导线,是否存在电场?(依旧存在)

d、什么原因使空间产生了电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