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 风流:风韵
便宜:这里是方便适宜的意思
二、
1. 王熙凤
(1)出场:"一群媳妇丫鬟拥着"进来,在人人"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大堂上,竟一路说笑而来,黛玉心中对来人的评价是"放诞无礼"。这样放狂无礼的行为却深得贾母喜爱,已足够说明此人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与地位了。
(2)肖像:衣饰华丽,珠宝满身,贵族少奶奶的身份,暗示着她贪婪与俗气的内心世界。容貌美丽风骚,然而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粉面"含"威","丹唇"未启却能先"笑"。给人的感觉是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狡黠与险恶。
(3)见黛玉言行:第一是恭维,"天下真有这样精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因为她心里知道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第二是拭泪,因为她知道贾母见到黛玉心中一定想念女儿,不流点泪是不妥的;第三是忙转悲为喜,因为她看到贾母已不再哭,而在笑,所以迎合贾母的情绪是重要的。王熙凤对黛玉的恭维是过分的,先哭后笑,情绪急转,没一样是真诚的,她为了贾母该哭而哭,该笑就笑,极尽察言观色,逢迎机变之能事。
(4)回王夫人的话:王夫人问她月钱放过没有,她说"已经完了";又嘱她给黛玉备衣料,她先说王夫人可能记错了衣料的存放处,又说自己"已预备下了"。这虽为顺笔带过的一笔,但我们已经看出此人精明能干,能力与心计都在王夫人之上。
总结: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贾赦之子贾琏的妻子,贾母的孙媳妇。她极善阿谀奉承,博得了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实际上的统治者。此人精明能干,刁钻狡黠,惯弄权术,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2.林黛玉
(1)肖像描写:
A.众人眼中的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B.宝玉眼中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窃,病如西子胜三分。"
(2)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言拒绝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番话说得十分得体,既有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现出自己懂礼节,识大体,足见黛玉之聪慧。
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这里可看出黛玉行事格外谨慎,细心,且有心计。
在贾母房中吃晚饭:"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直到贾母说明了理由,"黛玉方告了座,坐了。"饭后喝茶,漱口之类的事本不合自家习惯,但也"一一改了过来。"这里可看出黛玉行事决不轻易,极具自我约束的能力。
两次被问读什么书:回答完全不一样。第一次贾母问她,她说念了《四书》,第二次宝玉问她,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她改口这样快,是因为听贾母说众姊妹"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这里可见黛玉是个多虑多思之人。
总结: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她的身世与心境,决定了她在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因此细心、多虑、自尊是她性格的最主要特点,另外,黛玉还有多情美丽,体弱多病的特点。
3.贾宝玉
(1)宝玉的出场:先是王夫人对黛玉说宝玉是"家里的混世魔王","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告诫黛玉以后不要睬他。然后叙述黛玉自己的印象: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再后又是王夫人再次警告: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他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如果是从未接触《红楼梦》的读者,初读至此肯定对这个衔玉而生的公子哥产生几分好奇,几分厌恶。作者铺垫了这么多,还不让他出场,又是吃饭,又是聊天,忽然丫环说"宝玉来了!"
(2)肖像描写: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剑袖,束这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蛎璎珞,又有一根五花丝绦,系着一块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