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音乐视频导入:
播放《天路》思考:从唯物论的角度说明弘扬青藏铁路精神的哲学依据。以此导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新课教学』
二、学生自学教材,探究问题
展示片二:自主探究
1、 什么是实践? 2、实践有什么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实践为什么是认识的基础?
三:讲解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巩固加深理解
展示片三:对号入座 (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连线)
①构成实践的要素(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客观物质性
③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主观能动性
④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历史性
⑤受历史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历史性
判断: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老师讲课
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6、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
《走进华佗》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受伤有病的人很多。当时没有麻醉药,手术时病伤员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名医华佗因一次饮酒过量发现:酒有麻醉作用。他就叫病人手术前先喝酒以减轻痛苦。可有的手术时间长,刀口大,流血多,光用酒来麻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会人事不醒。他找来尝了尝,顿时觉得头晕目眩,满嘴发麻:好大的毒性呀!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因此,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
教师提问:1、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2、从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不是客观存在(2)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来源仅是实践。
《走进科学》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材料: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科研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思考:人们获得对宇宙规律的认识的目的何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回答:结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真题演练:对亿万农民而言,"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的意义。某班组织学生对近年来中央的3个"一号文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行了理性总结。
时间 主要内容
2010年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2011年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2012年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
请运用哲学实践的观点分析该班学生得出的研究结论。
教师总结:①历次"一号文件"的出台,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三个"一号文件"的发出,体现了党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历次"一号文件"的出台,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起到推动作用,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一号文件"总结了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
小结 过渡: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展示片十一:知识梳理
归纳: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
一个话题:人的认识从实践当中来
两个方面: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个小要点:含义、特点、基本形式(第一方面)
四个小要点: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第二方面)
结束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构建美好的"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衷心祝愿同学们都能够学有所成,都能用自己的知识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