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 题 复习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授课时间 课时 1 主备人 内容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复习要求 1.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4.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认识到传媒的力量。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法指导 【课前诊断】
1.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可证此论的史实是( )
A.奏报(章) B.唐代邸报 C.明代京报 D.《昭文新报》
2.近代中国由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 )
A.《昭文新报》 B.《中国丛报》 C.《万国公报》 D.《新民丛报》
3.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记录片是( )
A.《定军山》 B.《万家灯火》 C.《难夫难妻》 D.《一江春水向东流》
4.中国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 )
A.《难夫难妻》 B.《渔光曲》 C.《十字街头》 D.《风云儿女》
5.下列著名新歌剧题材反映两广革命斗争的是( )
A.《洪湖赤卫队》 B.《江姐》 C.《红色娘子军》 D.《白毛女》
6.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是( )
A.北京电视台试播 B.中央电视台试播
C.上海电视台试播 D.全国电视网"村村通"
7.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8.下列现象在中国近代最早出现,其先后顺序是( )
①近代报刊 ②西式建筑 ③中国人的西菜馆 ④电影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
9.下列符合近代化报刊特征的是( )
①以新闻为主要内容 ②以言论为主要内容
③以铅字印刷为主要编排方式 ④以泥活字印刷为主要编排方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2003年上半年中国国内互联网用户数居世界( )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A B C A D A B B 【知识结构】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形成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繁荣阶段 (四)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电影:
1.发展经过 2.电影媒介的特点
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1958年诞生 2.改革开放后大发展
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1.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 2.互联网的优势
【基础知识回顾】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形成阶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2、1873年,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出现--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
(二)发展阶段
1.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该报刊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民报》从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报》刊登的一系列文章以犀利的笔锋和严密的逻辑,从政治上、理论上、历史上对保皇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民报》在国内进步分子中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
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这些时期的报刊已经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中央级机关报。
《新华日报》则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新华日报》在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领了舆论制高点,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成为我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我党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解放后,《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出版,后来又成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
《解放日报》,是1941年5月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是当时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5.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成为我党的主要舆论工具。《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
(三)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四)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电影:
1.发展经过
(1)19世纪末传入中国
(2)1905年起步
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3)20世纪20年代迅速发展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
(4)1931年有声电影出现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5)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事业相当发达
《狂流》是第一部左翼影片。《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6)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新特点
(7)"文革"时期走入低谷
(8)改革开放以后,走向辉煌
八十年代有《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阿Q正传》、《红高粱》等影片,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谢飞、张艺谋、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大导演。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了国际影星。
2.电影媒介的特点
①时效性不强; ②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③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1958年诞生
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2.改革开放后大发展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电视逐渐普及;二是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普及的原因: 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②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③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1.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
(1)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居世界第二位;
(3)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2.互联网的优势
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②费用低廉; 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重难点分析】
1.大众报业发展的原因:
内因:
(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2)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
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有什么弊端?
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方便快捷的社会政治生活、家庭经济生活。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活动,空间距离不再是障碍。过分依赖网络会导致忽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淡漠。网络犯罪活动猖獗,网络道德得不到有效监督,沉迷网络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
3.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近代报刊和影视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巩固练习】
简要回答报纸、电影、网络在传播信息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参考答案:
在广播电视出现前,报纸一直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媒介,是人们了解国内国际大事最快捷的渠道:报纸除了报道新闻的功能外,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影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时效性并不强,但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比较清晰,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电影奇妙的教化功能.钱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殊效果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互联网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者的优势于一体,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可以是多种传播符号的组合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户可以从网上查询资料、浏览新闻、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费用低廉。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加主动、更加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