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五 说“木叶” 教案(4)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五 说“木叶” 教案(4)第1页

《说"木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的意蕴,了解古诗中有些意象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体味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抓出主要信息,理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2、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朱先生在批评从前做诗文的人安于套语滥调时说:"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其实,这"柳岸灞桥"蕴含着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

多媒体灯片显示:

[柳岸灞桥]灞桥,又作"霸桥",在长安东,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唐郑谷《柳》)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头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寄谢西河堤畔柳,安排青眼送行人。(《元王实甫《西厢记》》

这些诗都写别离,又都写了杨柳。这"柳"已经成为我们的先人寄寓离别之情的一个载体了。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还有哪些意蕴幽远的意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板书课题:说"木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