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恒不变的
③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13.一张纸上画了一只鸡、一头牛和一片草地,要求把这三样东西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实验表明,美国孩子更喜欢把鸡和牛分在一组,中国孩子则倾向于把牛和草地分在一组。心理学家认为,美国人善于分析不同物体各自的特征,牛和鸡都属动物,因此在一起;中国人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牛吃草所以牛和草地在一起。这说明
A.文化影响人们实践中的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实践中的价值选择
C.文化的差异带来生活方式的差异
D.文化的差异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
14.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采用中国传统方式培养女儿,要求每科成绩必须拿"A"、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在她的严格要求下,两个女儿举手投足彬彬有礼,门门功课皆"A",姐姐14岁就进入世界音乐的圣殿--卡内基音乐大厅演奏,妹妹12岁就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但在美国人看来,这种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的个性,是残忍的、不成功的。产生这种差异的文化原因是
A.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西方国家大多是发达国家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中西方的交往行为产生了差异
C.中西方文化不同,造成对子女教育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不同
D.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5.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积极倡导平等思想,孙中山为此签发临时大总统令,要求官员之间禁止称呼"大人""老爷",改用官职或"先生""君"相称。这体现了
A.文化影响人际交往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C.文化决定政治措施 D.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16.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在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新经济""高科技"时将文化渗透其中,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体现了
A.应排斥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强弱优劣之分
D.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17.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可见,优秀的文化
A.彰显时代的精神,创造时代的未来
B.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
C.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
D.源于时代的智慧,推动时代的前进
18.钱钟书先生曾言,"你不问我文化是什么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文化"一词具有多义性,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纯粹"自然"的东西
C.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
19.民谣代表着诗意、淡泊、流浪和乡愁,一把吉他,低吟浅唱,清新自然。由马頔创作的《南山南》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感情的追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窜红,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回归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科技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③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前进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江苏省"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文化强省的跨越发展,其重要标志之一是使文化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文化人"是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
A.最大限度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B.发挥文化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
C.着力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加强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提升文化竞争力
二、非选择题
21.材料一: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材料二:美育教育作为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幼儿园美育要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使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普通高中美育课程要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美育在育人化人中的重要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美育工作所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3)请你为学校推进美育工作提出两条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