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21.明清时期,盛行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永佃制,即地主只能收租,无权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这一制度致使( )
A.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B.佃农社会地位提升
C.佃农地租负担得到减轻 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22.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不再限制民间煮盐。这一政策有利于(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强化中央集权 D.小农经济发展
23.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农书·粪田之宜》中的"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任地》中的"时至而作,渴时而止"。以上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24."大街小巷叫卖食品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市。"上述现象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
A.西汉长安 B.唐朝前期的洛阳
C.北宋开封 D.南宋临安
25.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朝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土地兼并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6.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
A.铁犁牛耕 B.代田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27.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8.在汉代,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根本原因是 ( )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统治政策的差异
C.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D.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29.三代时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有齐、晋,南方有楚、吴争夺霸权。
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
A.长江流域得到开发 B.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黄河流域经济衰退 D.王室衰微使分封制瓦解
30.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结交王侯,各诸侯国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各诸侯国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