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
③君主立宪制度实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竞相在华设银行、建工厂,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①②正确。君主立宪制度没有实行,义和团运动与题干无关,排除③④。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8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 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国人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材料三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瞻民用,其要端矣。
--薛福成《振百工说》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7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张謇和郑观应两人对中国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认识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薛福成关于工商业发展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8分)
解析:第(1)问中的"现象"可依据材料一中"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等信息进行归纳,"原因"需要从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中的"不同点"可结合材料二中"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等信息进行思考,"相同点"应从根本目的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