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县综合高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仿真卷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吉林省通化县综合高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仿真卷 语文 Word版含答案第4页

  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

  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它叫匠园。木匠的匠,工匠的匠。

  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穆匠。木匠。匠园。

7.下列句子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穆爷爷替师傅守着一座荒废的园子,不让孩子们进去探险嬉闹,以防破坏木雕,"我"却享受特权在废园长久停留。

B.师傅临终时告诫穆爷爷,游廊的花窗该如何修复,亭子的匾额该如何开,最终穆爷爷把园子里的"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都修复好了。

C.徘徊在亭台楼阁间的"我",当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时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指尖的温热和浅浅的呼吸,就能看到花儿的绽放和听到鸟儿的鸣叫。

D.因为穆爷爷担心自己存活于世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所以以往"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8.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有何作用?(6分)

9.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穆爷爷"的形象特征。(6分)

二、(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裕,字资德,丰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中,巡按陕西,上安边八事。石彪滥报首功,诏裕核实。彪从父亨以书抵裕,裕焚之,以实闻。亨亦旋败。由是有强直声。都御史寇深遇僚属严,惟裕不为屈。以才擢山东按察使。重囚二百余人,或经十余年未判,裕旬月间决遣殆尽。大岘山贼寨七十余,裕捕戮其魁,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

  成化初,迁陕西左布政使,入为顺天府尹。政声大著。进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江北诸府。浚白塔、孟渎二河以便漕。张秋南旺及淮安西湖旧编木捍冲激,劳费无已。裕与郎中杨恭等谋,易以石,遂为永利。淮、凤方饥,而太仆征预备马二万匹。裕论罢之。在淮六岁,每岁入计事,陈利病,多施行。父忧归,服除,留佐院事。

  十九年代戴缙为右都御史。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汪直败,偕副都御史屠滽请雪诸忤直得罪者,帝不悦,夺俸。又坐累,调南京都察院。考绩赴都,留为工部尚书。

  初,吏部尚书尹旻罢,耿裕代之。以持正不为万安所喜。而李孜省方贵幸用事,欲引乡人,乃协谋去耿裕,以裕代之。裕本廉介负时望,以孜省故,名颇损。其铨叙【注】亦平。故事,考察目有四:曰老疾,曰罢软,曰贪酷,曰不谨。裕言:"人材质不同。偏执类酷,迟钝类软。乞立'才力不及'一途,以寓爱惜人才之意。"帝善之,遂著为令。考宗立,言官交章劾裕进由孜省。裕不平,为《辨诬录》,连疏乞休去。正德中卒,年八十八。

【注】铨叙:考核结论。

(选自《明史·李裕传》卷一百六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B.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C.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D.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古人一般有名有字,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历史上隋朝首开进士科。

C.服除,即服阙。"服"特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在古代,办完丧事即脱去丧服,谓之服除。

D.工部,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长官为工部尚书,与"吏、户、礼、兵、刑"并称为六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裕秉性耿直,不畏强权。在奉诏查处石彪谎报战功一事时,他据实上报,不徇情枉法,因而获得好名声。

B.李裕颇有才干,屡获升迁。他因才干被提升为山东按察使,后又提升为右都御史、工部尚书等职务。

C.李裕关心民生,同情百姓。淮安、风阳一带闹饥荒时,太仆寺却要征用二万匹马,遭到李裕的抵制。

D.李裕晚节有亏,名望受损。吏部尚书耿裕因坚持正义不被人喜爱,受宠专权的李孜省就和李裕共谋除去耿裕,让李裕代替耿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都御史寇深遇僚属严,惟裕不为屈。以才擢山东按察使。(5分)

(2)而李孜省方贵幸用事,欲引乡人,乃协谋去耿裕,以裕代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