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D.具有权力制约思想
8.《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规定:"如果在夜里行窃物品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第十三条规定:"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这些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A.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B.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 D.尊重基本人权,主张重罪轻罚
9.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
C.议会开始限制王权 D.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
10.华盛顿希望制宪大会抓住《邦联条例》的缺陷,"直中要害,并提供根治的办法,不管大家是否一致赞成,这种做法将给大会带上明智和尊严的印记"。美国l787年宪法为弥补"缺陷"所采取的主要办法是
A.确立并不断完善民主共和制 B.贯彻三权分立的原则
C.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D.规定总统由选举产生
11. "有衡"对于政治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体现了地域平衡机制的是
A.三权分立制 B.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
C.国会两院制 D.联邦制
12.1908年,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但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等议案没有获得通过。这表明德意志帝国
A.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B.资产阶级代议制仍然不彻底
C.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 D.逐渐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
13.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负责交涉条约的人洋洋得意,以为是他们的外交成功。这反映了当时
A.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B.国人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
C.改变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D.寻找到了解决华夷矛盾的方法
14.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说过:"《临时约法》由原有的美国式的'总统制',改为法国式的'内阁制'了。"这最能说明
A.法国式的内阁制适应中国国情
B.南京临时政府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探索
C.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革命成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D.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为制约袁世凯而采取的措施
15.吴晓波在《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中认为:"在1919年的5月、6月间,如果没有商业团体及工人的支持,'五四运动'仅仅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学生抗议而已。在青春激荡的天安门广场的背后,以工人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商业力量就是那些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被人注意到的'广场背后'的人。"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A.使工人和企业家跃升为新兴政治力量
B.得到先进知识分子领导
C.是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