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产生: 经济出现
2黄河流域以 作物为主;长江流域以 作物为主
二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1耕作工具:
原始农业:石、木、骨制工具
春秋战国:逐渐使用 农具, 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
期: 用于牛耕,
西汉中期:发明 ,牛耕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 ,是汉代之后农具改进的又一次突破,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灌溉工具主要有 、
三、兴修水利
重要工程:春秋战国时期: 、 、
西汉: 、
治理黄河:从 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治河工程。汉明帝任用 治黄,使黄河安流将近800年。
特色工程:西域(今新疆)
四、耕作方式:个体农耕
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集体耕作)
春秋以来: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
原因:1 和 的进步;2 的出现
特点:拥有部分 ,以 为单位,与 业结合," "式的经营方式
评价:积极:
1
2
局限:
1
2
3
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生产模式:
2产业结构:
3耕作模式: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要点回顾
1 时期井田制出现, 时期鼎盛, 时期瓦解,战国时期废除。
2井田制的性质是:
3井田分"公田"和"私田"。"公田"实际上 占有,"私田"是 的份田,只有 权,没有 权
4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另外,战争也加速了井田制瓦解。
5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 给予肯定,还实行"依 行田宅的制度"。
6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私有土地、 私有土地、
私有土地。
7地主土地有多种来源。战国时期,原来的公卿贵族把 转化为私有土地,也有通过 获得土地,第三种是通过 获得土地。 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8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采取" "
" "的措施来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如北魏、隋、唐。
9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及后来的世族地主通常采取 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
10田庄经济的特点:具有极强的 性质;多为 ;田庄内形成了
强烈的 关系;田庄劳动者不但要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还要承担
11通过租佃方式进行经营,早在 时期就产生了,到 代较普遍,
自 始,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主要形式。
12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作用是:使佃农对地主的 相对减弱;农民
大为提高,从而提高了 ,促进了 。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 要点回顾]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 划分:司马迁根据 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1)山东[最发达]
2)山西
3)江南
4)龙门碣石以北
2 特点: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 和经济实力发展 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