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主要内容
主要作用
孔子
(1)思想核心--"仁"。
(2)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3)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5)整理《诗》《礼》《书》《易》《乐》《春秋》,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其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孟子
(1)主张实行"仁政";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主张"性本善"。
(1)吸收其他学派,总结和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积极推动儒家思想迅速传播,到战国后期使其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荀子
(1)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3)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5."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 重视礼仪教化
B. 主张礼法并施
C. 强调严刑峻法
D. 提倡为政以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中国古代治国理念
6.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这反映了
A. 学术思想的地域性
B. 儒学正统地位衰落
C. 北方文学发展缓慢
D. 秦国学术水平落后
【答案】A
【解析】
材料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域主导的学术思想不同,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才成为正统,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北方学术思想发达,但不能说明文学发展缓慢,故C项错误;秦国学习三晋文化,且材料未展示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程度,故D项错误。
点睛:这一题用新情境、新材料引导学生得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不仅仅是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进行争鸣,其实同时还有各家之间在辩难的同时,对彼此观点的吸收和融合,所以百家争鸣时期碰撞、交流与融合有机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基础之上,出现了明显的地域特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7.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上述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A. 墨家学说
B. 道家学说
C. 儒家思想
D. 法家学说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