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材料"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品下降的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说明此时中国轻工业品生产不断增加,这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关,故C正确;中国民族工业长期存在轻重工业发展失调的问题,A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轻工业产品、重工业产品进出口情况,无法体现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C
3.(2018·湖南衡阳市高三联考)1920年,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大楼建成,来自全国的物产商品展览会多次在此举行。同时,总商会亦开始办起自己的图书馆和杂志,创建公益性商业学校,对青年职员或学徒进行文化教育与专业训练。这些举措( )
A.实现了上海工商业的均衡发展
B.借鉴了商帮地域整合的成功经验
C.利于增强民族工商业的竞争力
D.推动全国统一工商社团开始建立
解析:由题目中上海总商会展览全国物产商品、创建商业学校和"对青年职员或学徒进行文化教育与专业训练"可知,是在提高从事商业职员的素质和水平,这些措施利于增强民族工商业的竞争力,C项正确;A项中"均衡发展"在题目中不能体现;题目中是对商人专业技能训练的提高,不是地域整合,排除B项;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答案:C
4.(2018·江西赣州十四县高一联考)1922年,吴蕴初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厂。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C.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
D.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
解析:据材料可知,吴蕴初借发展"国货"打开产品销量,反映了爱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