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①乐平里:位于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至今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
1.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乐平里的夜晚因为虫鸣而吵声一片,作者难以人睡,感到非常苦恼。
B. 文章写徐正端传艺时下了一阵雨,意在体现老人对屈原的深切怀念。
C. 把卢琼找诗歌比喻成翻土豆,说明他的作品较粗糙,还需进一步打磨。
D. 本文从虫鸣写起,引出骚坛吟唱,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关注。
2. 第⑦段文字写出了"虫鸣"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 纵观全文,说说作者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1. D 2. 特点:声音大(声嘶力竭)、范围广(到处都是)、声势壮(有组织,千军万马)。
用意:与骚坛的寂寥现状形成对比,表达了发展、壮大吟唱队伍的期盼之情。
3. ①先是忧虑("忧虑袭上了心头"),吟唱是那么美好,而老一代的骚坛诗人或年事已高,或已故去,作者为传承问题担忧。
②再是感动("我心里一热"),听到徐正端嘱咐把他师传的宝贝《韵学津梁》印给更多人,作者被他的责任感和胸怀打动了。
③最后是高兴("我的心特别爽快"),看到卢琼有热情和能力继承吟唱事业,作者感到吟唱也是人之天性,传承大有希望。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文章,找到相应的有效答题区间,比对各个备用选项,再做出正确选择。A项,作者并非苦恼,只是觉得恍惚。B项,不是为体现"老人对屈原的深切怀念",而是表现老人吟唱的技艺高超,感染力强。C项,"说明他的作品较粗糙"错误。
点睛:文学类文本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项、B项和C项就是对文本内容表述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错误的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