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edu解析】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302edu解析】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B. 该制度存在名额太少以及请托舞弊问题

C. 该制度后来名存实亡,失去察举本意

D. 该制度与考试相结合,发展为八股取士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选官是以孝廉为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汉察举制,故A正确;根据材料"后来又因请托舞弊"可知B对材料解读正确;根据材料"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结合察举制演变为九品中正制的史实可知,C对材料解读正确;D项是科举制,对材料解读有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学生要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和影响有准确的识记。

3.《宋史•职官制》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 削弱相权

B. 加强皇权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信息来看,宰相权力被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受到诸多限制,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故答案为B项。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A项是手段,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且不符合题干中"根本目的"的要求,均排除。

点睛:宋朝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因此,宋朝是通过对宰相分化事权得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4.雍正七年(1729)以后,清朝上谕经皇帝同意后,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发出:一种是明发上谕,通过内阁公布,称作"内阁奉上谕",是属于有关国家重大政令需要中外臣民共知的;另一种是"寄信谕旨",是以军机大臣奉旨的名义,也称"廷寄",只限于少数臣工所应知而不适于公开的机密性谕旨。上谕的撰拟者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