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材料一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3)这两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归纳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中的变法内容及涉及的国别信息等加以明确。第(2)问从材料一中获取信息,由籴的贵贱的论述可知为"平籴法",目的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加以分析共同作用;政治特征的分析注意新旧阶级的斗争和新旧制度的更替。
答案:(1)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2)措施:"平籴法"。目的:稳定小农经济,实现富国强兵。
(3)共同作用: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政治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充分暴露了列强之间战争的残酷性,也说明了弱肉强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秦国有六代国君的废立,完全由大臣操纵,史称"数易君,君臣乖乱"。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时分析贵族专制之害"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
......民众反对过于繁重的徭役征发和赋税盘剥,以及厌战、逃亡,乃至爆发规模不等的暴力反抗。"盗贼公行"屡见于史册,就是明证。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李悝在魏国"作尽地力之教";商鞅治秦,"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设二十等军功爵以奖励战斗之士,"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赵武灵王则采取"胡服骑射"。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李悝变法制定《法经》六篇,将《盗》《贼》两篇放在最前,原因就是统治者认定"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商鞅变法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的规定。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战国时期主要存在着哪几种社会矛盾?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各国是如何通过变法解决这些矛盾的?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背景。第(1)题材料一信息比较明确,关键是三类矛盾的归纳要到位。第(2)题在归纳材料二的变法措施时要特别注意回答的针对性,找到措施与解决三类矛盾的对应关系。
答案:(1)矛盾: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霸权的矛盾;统治集团内部如君臣之间、大臣之间争权夺利的矛盾;统治者与普通民众的矛盾。
(2)解决:奖励耕战,提升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力求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抗衡中居于主动;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等特权,强化君权;制定公布法律,以严酷的法制手段加强对基层和民众的控制。
_教材答疑·名师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学思之窗(教材P19)
请你想一想,当时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与战胜攻取又有什么关系?
提示:(1)兼并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农业和奖励军功。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法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