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历 史(文)答 案
1.C
【解析】
西周时期权力尚未集中,中央王朝对地方控制能力不足所以才建立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只是对题意的重复而不是解释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原因但也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西周时期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而必然要建立完善的分封制度等制度。
2.D
【解析】
"孝"是儒家所提倡的,而以"孝廉"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会起到加快儒学政治化进程的作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春秋战国时士人就已经步入了政治舞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察举制是注重孝廉但并不能保证官员廉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这是古时对官吏的普遍要求,汉代孝廉,大部分是通晓儒学的高官及富豪子弟,所以也就加快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3.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货币数量和种类增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材料表明宋代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唐代货币短缺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说明宋代流通货币偏多的信息,排除C。
点睛:材料"每年铸钱额是五百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反映的货币数量和种类的增多,正是北宋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
4.B
【解析】
从材料"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中可以看出,李贽强调学说要有实际用处,这有利于实学思想的产生,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
点睛:材料"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反映出李贽强调实用性,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5.B
【解析】
"纱"购之外国等字眼说明了中国不纺纱只织布,体现了纺纱与织布分离的趋势,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全部走向破产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体现出纺纱使用机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织布收利甚微而迅速衰败而非迅速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6.B
【解析】
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出现了维新思想,即强调了维新思想是起于民族忧患而引发的社会剧变,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维新思想并未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维新思想也不是完全师法西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剧变而非阶级结构巨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维新思想是国家忧患、民族危机的产物。
7.C
【解析】
材料"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说明抗战时期民主政权的建立,主要是有利于抗战群众基础的建立,故C正确;A是1937年;B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中先河不符合事实。
点睛:本题要注意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时间1940年是解答题目的关键,国共十年对峙时间是1927-1937。
8.A
【解析】
从材料"1961年2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序"中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初减少了生产资料的进口,粮食等生活资料加大进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内经济的困难,为解决粮食短缺而调整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重,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进口商品的次序,没有体现西方的经济封锁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C项错误;D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我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
点睛:材料"1961年2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序"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从而导致这种变化。
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