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宰我认为守三年丧时间太长,孔子则认为人生下来要三年才能离开父母怀抱,只有守丧三年才能在情感上得到"安"。
B. 孟子把人的内在修养作为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并形成了对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
C. 宋明理学家多方吸纳理论成果,创立的新儒学对"安身立命"思想有更进一步的阐发,使之也具治国、治身、治心的作用。
D. 基督教、佛教认为人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这是外在超越;儒家认为人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到达彼岸世界,这是内在超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中的一些话语,对"安身立命"做了比较具体的解释,使之成为一种学理。
B. 文章对寻找精神生活的两种方式"外在路向"和"内在路向"进行了分析,指出儒家"安身立命"思想是一种内在超越。
C. 文章展现了"安身立命"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发展脉络:禅宗提出--孔子《论语》分析--孟子发展--宋明理学家完善。
D. 文章分析了"安身立命"出现、发展的过程,并指出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可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身立命"的实质是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承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