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材料一反映了清代一女性未婚却入夫家养老抚幼恪守妇道的事例,材料二《十日谈》中讲述了因女性犯通奸罪将受到严惩的一女子在法庭上控诉法律对女性的不公而胜诉,从而维护了个人和女性的权利。解题时首先审题明确试题的要求,在分析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从两则材料中提炼出任意两个角度,并对其加以解读;其次,围绕"女性婚姻地位"的中心问题,从背景、原因、立场和影响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解读,表述成文;最后,本题为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史论结合、语言准确、层次清晰、逻辑严谨等,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答案 角度一 材料一发生于封建专制和礼教盛行的明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以理杀人,压制人性。材料二发生于文艺复兴时期,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提倡思想自由,为资产阶级服务。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
角度二 古代中国和西方的女性地位较低。共同原因是法律的规定,如中国王朝的提倡和法律规定,西方对不贞女子惩罚的规定。但中国儒家的三纲纳入了法律,程朱理学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们束缚得更紧了,郭氏主动为未婚夫守节,即为例证。
角度三 《泉州府志》认同并赞赏女子为男子守节,这种赞美容易形成对女性的道德压力,违背了人性;而对男子的贞洁不作要求,如郑允桓可以在外生子。《十日谈》同情受压迫的妇女,主张尊重人性和生理需求,并从国家立法的角度抨击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是很有见地的。后者的立场较前者更具有人性化。
角度四 《泉州府志》以官方史书、国家政策(旌表)的形式,表彰妇女的贞节观,剥夺了女性的爱情婚姻权利,巩固了封建纲常秩序。《十日谈》赞扬妇女的机智斗争,有利于思想解放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后者较前者更符合历史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