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重点突破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感悟,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坐标。
学法:
1.朗读贯穿法。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通过朗读,理解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2.品词析句法。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自主探究法。以"感"和"悟"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
三、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
夸美纽斯曾说过:"可以为教师定下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因此,本课伊始,我打算简单谈话之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汶川大地震的视频资料,首先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为学生学习课文定好情感基调。
接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写了谁最后的姿势?这是怎样的一个姿势?这样的一个姿势有何价值?"让学生带着学习的期待认真倾听同伴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对谭千秋老师的介绍。从而为精读课文时全面了解谭千秋,体会出"最后的姿势"的含义,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情感,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二)学习生字词,读顺课文。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之后,引入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地震灾害和谭千秋老师之后,引导学生进入初读环节,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同桌交流和小组合作等形式,梳理清楚文章的内容、层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三)细读句子,分层品悟
1.感受地震:地动山摇,大难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