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柳树最先冒出绿色的情景,又观察了初夏、盛夏、秋天、严冬时柳树的不同形态。同时,作者还把柳枝、柳叶、柳絮的形状、颜色观察描写得具体细致,给人如见其物之感。文章中的描写充分反映了作者对柳树观察得十分认真,能按季节的变化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观察,这是难能可贵的。
观察佳作: 话说文房四宝
纸、墨、笔、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由于它们在运用于书画艺术创作上具有特殊的功能,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而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则又是这"四宝"中的名品。
宣纸在唐代(公元618一907年)制造于今安徽省径县,曾被朝廷封为贡纸。由于它历来集散于径县附近的宣城,故得名"宣纸"。宣纸蜚声海外由来已久。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一1820年),宣纸制品曾远销欧洲,引起许多国家重视。英国的一个贵族,竞以70个基尼金的高价,在伦敦买下了一束用宣纸扎的花。
楮片(檀树皮)和稻草是宣纸的原料。它的制作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一百多道工序。这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柔韧的宣纸,按厚度分单宣、夹宣、三层以至四层;就吸水性能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吸水性强,多用于写意画,工笔画则一般使用"熟宣"。由于宣纸具有抗老化,不易破碎等优点,所以我国不少古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真迹能够长期保存下来。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是在烟灰中加胶调制,而后置铁臼里捣研制成。质量高的墨还在原料中加入鹰香、冰片等香料和19种中药,有的还掺人黄金。这样的墨研磨起来香气馥郁,书写后色泽乌艳,墨迹见水不化。古时制的墨往往有"轻胶万杵"或"十万杵"的字样,意思是料精功到。
徽墨的制造始于唐未。相传河北墨工奚超带着儿子硅避乱南徙。看到黄山附近的歙州松多质好,就定居在此制墨为生。以歙州古松烧烟制成的墨色泽肥腻,性质深重,再加奚庭硅钻研技术,改进捣烟、和胶等方法,墨的质量具有"光泽如漆"、"其坚如玉"的优点。
文房四宝中的笔,指的是毛笔。相传秦始皇(公元前259一前21Q年)的大将蒙恬监筑长城时,偶然看到城墙上粘有一撮羊毛,随手扯下,拾取枯木一枝,将羊毛柬在一端,造出了我国第一支毛笔。传说后来蒙恬曾在浙江吴兴县的善琏镇(旧属湖州府)往过,当地人奉他为"笔祖",在镇上修建了"蒙恬祠",并开始制造湖笔。
湖笔是用上等山羊毛(羊毫),山兔毛(紫毫),黄鼠狼尾毛(狼毫)经过梳、结、装、择等70多种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湖笔书写绘画,落毛重压时要有腕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挥毫泼墨,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据记载,问世已有1300多年。出产砚石的坑洞星罗棋布于端溪两岸的斧柯山上。端砚的制作分采石、选料、雕刻、配盒四道工序。用端砚磨的墨经久,还极耐冻。传说晚唐时,端州粱举人赴京会试,时值隆冬,人家的砚台都结了冰,只有此公砚上的墨水不冻,于是中了进士,因而人们也称端砚为"神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