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都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地理环境在提供资源、容纳污染、承受破坏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总是能够满足人类的主观要求。因此,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人类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过程,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板书】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承转)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手段,还会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P90-92"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的相关内容,读P90图6.1"朝拜太阳神"、6.2"弋射、收获"及P90"案例1:玛雅文明的消失"并完成下表:(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后,教师引导读图、讲解、分析)
发展阶段 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的具体表现 采猎文明 崇拜自然 被动地适应环境,表现为环境的强大制约作用和人类对环境的微弱改造作用。如:猛犸和披毛犀的灭色,但这种环境问题不具有普遍性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强,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发展,如:黄土高原从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今天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 人类掠夺式开发资源,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后工业文明 谋求人地协调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