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出把党国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决策,还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内容: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公有制。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正确分析我国的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工业国要求同农业国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需要同落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3、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失误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
5、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还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意义见45页
15、总结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经验教训:①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保持政治稳定;④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⑤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16、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政治体制弊病是:党政企不分)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3)对外开放的基础是:自力更生;原则是:平等互利。
17、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1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发展多种经营;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管理体制--间接管理为主;改革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改革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主要的形式和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是发展动力;发展是改革目的;改革必须注意把握发展的速度。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至关重要。经济发展速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深化改革;
18、我国1980年开始创办经济特区,先后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8年)5个经济特区。继经济特区之后,中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