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二:第2专题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2 教案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二:第2专题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2 教案第2页

 "牛奶"成为和平与学校的代名词。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二、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

(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

(2)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

(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

(4)从而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三、谈谈小说的艺术特点

(1)第一人称的独特视角: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学生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默武的罪恶本质。

(2)用内心独白和回忆展示情节:是不是回到了母校?自己到底伤在何处?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描写 "我"的内心活动,无尽的痛苦和困惑也一直感染着读者。

(3)叙述不动声色,语言冷峻: "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懵懂甚至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他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4)出色的环境描写烘托主题: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四、比较阅读:

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