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戊戌变法的历史条件
[史料研读]
史料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后的几年,一直在为变法做着准备,他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全国议论时政,宣扬变法的风气已经逐渐形成。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指出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写了《应诏统筹全局折》,指出:"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呼吁光绪帝决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上谕"明定国是"诏书,表示变法决心,异常短暂的改革开始了。虽然光绪帝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态势,但其实"百日维新"并没有触及封建统治的根本。康有为政治主张中"设立国会"、"制定宪法"等主张根本没有放在光绪皇帝心中,皇帝只是想通过变法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压制朝中和自己作对的大臣。所以在这103天的变法中,所实施的只是文化、经济、军事上的措施。就连这些措施都不被守旧派所接受。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所有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止。
--童超《中国通史》
史料体现了两方面信息:一是变法的原因:康有为等人一直为变法努力,在《中外纪闻》等影响下,形成维新变法的舆论,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光绪皇帝决心变法;二是变法的局限:光绪皇帝只是想通过变法夺权,并没有实行宪政等措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根本。改革没有深厚基础,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新政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