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1届高考历史复习学案5:欧洲宗教改革
河北省2011届高考历史复习学案5:欧洲宗教改革第1页

高三历史(选修班)一体化学案(5)

课 题         复习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授课时间 课时 1 主备人 内容标准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介绍欧洲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宗教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 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与学法 【课前诊断】

1、16--17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

A、天主教会的腐败 B、资本主义的兴起 C、宗教裁判所的建立 D、马丁·路德个人因素

2、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是( )

A、上帝 B、教会 C、《圣经》 D、教皇

3.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占据着支配地位,在经济上( )

A.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 B.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

C.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 D.推行重商主义

4.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革命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5.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的改革是( )

A阂采尔起义 B.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C.加尔文宗教改革 D.亨利人世宗教改革

6、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因信称义"。下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灵魂得就取决于表面礼仪 B、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

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 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

7、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8、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所确立的原则是:( )

A、"教随国定" B、路德派新教成为将来德国的国教

C、"因信称义" D、在《圣经》面前人人平等

9、基督教产生于(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拉丁美洲

10、下列不属于天主教教义的是( )

A、"双剑说" B、"先定论" C、"月亮太阳说" D、"禁欲说"

【知识疏理】

一、中世纪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 [来源:高考%资源网 KS%5U

①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

②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

③政治因素: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④文化因素: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⑤德国因素:德国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重

二、典型的宗教改革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改革的原因

1)根本原因:--15世纪末,德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提出了国家统一的要求,但天主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利用各种外交手段阻挠德国的统一。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

3)直接原因(导火线):--1517年教皇派特使到德国兜售赎罪券

4)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2、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马丁路德《 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10月31日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1)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2)否定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否定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3)提出要建立一个廉俭的教会;(4)生活中一切正当手艺和职业都是善功;(5)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影响

确立了与罗马教廷不同的基督教派,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5、改革的实质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二)日内瓦的"教皇"--卡尔文宗教改革

1、背景:

(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3)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2、内容:

(1)信奉"因信称义"。(2)提出"先定论"(3)主张彻底改组教会,建立民主教会。

3、影响:

(1)卡尔文的"先定论"为资产阶级的剥削提供了理论辩护,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又是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

(2)日内瓦建立了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体制,卡尔文思想被奉为指导思想;

(3)卡尔文教更好地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因而,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三)国王领导的英国宗教改革--享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1)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英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教会的情绪高涨。

(2)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2、时间: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进行宗教改革。

3、内容:

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最高权力;成立专门机构,对现行教规进行审查,凡与国家法律抵触的一概废除。

4、影响:

英国建立了民族教会,它的最高首脑是国王而不是教皇,打击了天主教会势力,使英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改革很不彻底,英国随后出现了清教运动,要求进一步清除天主教的残余,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难点突破】

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1、性质:

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作用:

(1)宗教改革后建立的新教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2)宗教改革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

(3)宗教改革促进了民族族语言的形成,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4)宗教改革使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对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德国宗教改革拉开了序幕

B.其先定论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的意义

C.其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依据

D.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2.加尔文的先定论的实质是( )

A.发展了"因信称义"学说 B.秉承了基督教教义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D.创立新宗教的手段

3.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根本目的是( )

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4.《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在于( )

A.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 B.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C.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D.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

5、在14、15世纪,天主教会之所以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天主教会的腐败 B、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C、进步人士认识的提高     D、各国王权的软弱

6.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路德身上的是( )

A.正在兜售"赎罪券" B.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正与一修女举行结婚仪式

7、西欧早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其主观原因是( )

A、中世纪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  B、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C、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 D、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的结果

8、下列属于英国宗教改革独特之处的是( )

A、反对罗马天主教会   B、确定"教随国定"的原则 

C、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  D、颁布《南特敕令》

二、简答题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典型的代表事件有哪些?面对改革浪潮天主教采取了哪些措施?

性质:是一场以宗教改革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社会革新运动。是文艺复兴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1)

典型事件:德国的马丁。路德改革;瑞士的卡尔文改革;英国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带来民族独立的尼德兰宗教改革。(4)

天主教措施:清除内部积弊,重新审定教义教规;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网罗狂热信徒,组建反新教团体,破坏宗教改革。(3)[来源:高考%资源网 KS%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