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2.0
本书通过空间、时间和人三个维度描述了一个马来村庄里的日常生活,揭示出伊斯兰是马来人日常生活中的“主题曲”。本文是一部关于马来社会的人类学民族志,但对特殊社会的研究是为了得出具有普遍性的一般经验。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马来社会所暴露出的连续与断裂、保守与革新、权力与抵抗等等关系的矛盾对于我们理解其他社会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引子:不寻常的马来西亚第一章 “习以为常”之蔽(导言) 第一节 “常”的意味 第二节 “习以为常”与所谓“传统” 第三节 权力的遮蔽 第四节 去蔽行动第二章 仪村概况 第一节 马来西亚和吉兰丹州基本情况介绍 第二节 “传说”中的马来人 第三节 走进仪村第三章 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安排 第一节 一天五次礼拜 第二节 一年两个节日 第三节 一生三次仪式 第四节 时间设置中的文化认同
引子:不寻常的马来西亚第一章 “习以为常”之蔽(导言) 第一节 “常”的意味 第二节 “习以为常”与所谓“传统” 第三节 权力的遮蔽 第四节 去蔽行动第二章 仪村概况 第一节 马来西亚和吉兰丹州基本情况介绍 第二节 “传说”中的马来人 第三节 走进仪村第三章 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安排 第一节 一天五次礼拜 第二节 一年两个节日 第三节 一生三次仪式 第四节 时间设置中的文化认同第四章 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 住宅里的空间布局 第二节 甘榜里的公共建筑 第三节 居住在世界的中心第五章 关于性别的社会常识 第一节 驯服身体 第二节 马来人的日常服饰 第三节 服饰的变化 第四节 日常生活中的性别关系 第五节 性别平等与政党之争第六章 个人与社会 第一节 称谓 第二节 家庭关系 第三节 亲属、邻里与社区第七章 从教徒到国家公民 第一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新常识的普及 第二节 当旧常识遭遇新常识 第三节 绝望的爱情:一个典型个案 第四节 穆斯林?马来人?马来西亚人? 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说明后记
康敏博士的专著《“习以为常”之蔽》是一部很值得一读的外国民族志,很了不起。该书反映了近年来中国东南亚研究中一个非常可喜的重要转向:即中国大学的博士生开始走出国门,奔赴东南亚国家从事田野调查研究。在此之前,虽然不乏海外中国留学生也到东南亚实地调查,收集资料,但一般都是受国外大学的派遣与资助,专门为国外大学学位论文而准备;同样,虽然中国大学也有部分学者、甚至博士生,曾创造条件到东南亚国家进行这样或那样的研究,但一般或为短期肤浅粗放式的观光考察,或为长期交流学习式的进修访问;虽然中国前辈著名学者如人类学家林惠祥和社会学家陈达,也曾在东南亚从事过长期的实地考察,并有专门著作问世,但那毕竟是在战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就像台湾著名的人类学家李亦园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赴马来西亚柔佛州的田野考察一样,毕竟与内地大学和学者的境况不可同日而语。就社会科学在新中国半个多世纪来的独特历史遭遇和中国对外国地域研究的整体水平而言,像康敏博士那样从事为期近一年的专题田野调查,从学术的原动力到财物资助,完全靠自己筹措而不用依靠海外援助,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其闯劲之足,令人刮目。正因为如此,如果说北大社会学与人类学系高丙中教授麾下的博士生团队可谓开了风气之先,一点不为过。康敏博士论文的成功实践,从另一个侧面也展示了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包括学术交流)近士多年来突飞猛进的飞跃发展和广阔前景。
凝视世界的欲望需要走出去的意志来展现。人类学者是共同体的眼珠子——它们被用来看世界,看社会,看社会世界,看世界社会。有眼珠子就能够看,有心才能够凝视。人类学者也是知识群体的脚板子——它们要走很远的路,走很多的路,走陌生的路,也就是走没有路的路。有了这样的人类学者群体,一个共同体的社会科学才能走得够远,看得更远。 ——高丙中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习以为常”之蔽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海外民族志系列 | ||
9787301156032 如需购买下载《“习以为常”之蔽》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50 | 印数 |
“习以为常”之蔽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9.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338.8 的主题关于 民族志-研究-马来西亚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