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华书局
年代:2008
定价:35.0
本书是继《管风琴手记》后另一本以管风琴、早期音乐为主的文集,包括作者的弹琴听乐笔记、管风琴历史综述和一些西方音乐专著的译文。
Chapte1琴音笔记
钢琴节上的西蒙
钢琴节花絮
哈罗尔的独奏会
弹琴小记
弹琴碎想几则
上课小记
讲课小记
向弗朗克致敬
消失的声音
管风琴之旅
为什么听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好在哪里
小议几则
全集时代
磁带
舒伯特的四手联弹
写给作曲家的音乐
音乐碎想
由B小调弥撒生出的乱想
TheArtofPiano
TheArtofViolin
钢琴上的庆典
DVD:巴赫管风琴作品集萃
DVD两题
“GreatComposers:Bach”读片杂感
阿兰谈阿兰
加德纳.康塔塔
那些温泉一样的康塔塔
布克斯特胡德、帕勒斯特里纳合唱小记
所克洛夫
齐弗拉
怀尔德,怀尔德
贾尼斯
喜欢帕格尼尼
闲话古尔德
赫威特的巴赫
莱恩哈特的《伟大的巴赫管风琴作品集》
当代音乐识小
养狼的女钢琴家
消失的天才
温哥华早期音乐节小记
絮语格里高利圣咏
从一本《巴赫》说起
巴赫的孩子们
Chapte2旧书拾小
兰多芙斯卡谈音乐和音乐风格
法国风格对巴赫键盘音乐的影响
关于教学
怎样练习
倾听的艺术
作为一个诠释者
我们和过去的伟大音乐
关于批评
我的自由演奏
巴赫的平均律
巴赫的托卡塔
柴科夫斯基和库泊兰
巴赫的键盘组曲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
附记
史怀哲谈音乐
我的第一位管风琴老师
巴赫作品中的众赞歌
巴赫作品中的象征主义
巴赫自学而成的大师
布索尼谈音乐
给卡斯纳先生的公开信
《李斯特练习曲》序言
关于莫扎特
《赋格的艺术》1752年出版序言
巴赫的遗产和责任
巴赫的遗产
我们的责任
Chapte3管风琴简史
古希腊至中世纪前(公元前300年至公元900年)
公元前300年至公元500年
公元500年后
附记:音乐/艺术史背景
中世纪管风琴历史(公元9世纪至
16世纪)
管风琴在西罗马
东罗马帝国的管风琴
阿拉伯世界的管风琴
总论
附记:音乐/艺术史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及早中期巴洛克(至巴赫之前)
的管风琴(公元16世纪至17世纪)
德语地区
意大利
法国
英国
西班牙
附记:音乐/艺术史背景
巴赫管风琴音乐综述
众赞歌
前奏曲和赋格
奏鸣曲和改编曲
前言
又是老话题:音乐可以写吗?
这个话题在我眼里瞬间分裂成几个小问题:音乐之外,有什么可写?什么叫做“可写”?如果可写,是在什么程度上可写?我自己的回答是:凡是感官感受,无论视觉听觉嗅觉,原则上都不可写,因为一写就错,因为感官感受不是文字。甚至连文字本身也不可写,因为一旦转述,就不复是原来的文字。当然,这又难免扯到语言的牢笼就此打住。
很多人会认为,具象、有画面的东西,是相对可写的。我想这大约是因为,画面、事件之类,跟文字的思维模式更近似,所以亲缘较近,但跟听觉、嗅觉一样,作品要复制一个“场”,让人在其中体验作者意图的感受,而这前提是需要审美者有类似经验,从这一点说,美术、戏剧跟音乐相比,没有质的区别。
自十几岁开始迷上音乐,我一直爱读谈音乐的文字,或者说,文字相当程度上推动和印证了音乐的趣味。我反对把关于音乐的文字一律视为音乐的“解释”和“图解”。看多了各类知识性、科学性、文学性的音乐文字,尤其是音乐家自己谈音乐和创作的文字,我觉得音乐本来跟文本就不能分割。那种认为音乐跟文字无关,文字必然曲解音乐的观点,不知对无数声乐作品如何解释。世上的声乐作品,天然地沟通着音乐和非音乐。不然,音乐中的情绪表达都成了无源之水。电影、舞蹈对音乐的应用,更在客观上将音乐通感化。而对音乐的文字表达,我以为应该以一种“层层堆积”的形态去想:文本表达跟音乐没有线性关系,但有成面成体的彼此带动。文本和音乐,本来各有生命,生命和生命对应,交错和模糊是必然的。
音乐在世上的命运,作者自己也很难操纵。巴洛克音乐就是很好的例子。今人听起来的纯粹音乐,写作之时往往怀有传教之意,无奈在某些环境中传教之土壤不存,听众之文化背景不配合除非你浸染过教堂气氛,这音乐就成了纯音乐。音乐的意义,本来就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添加和减少。
此外,音乐发展至今,跟姐妹艺术和其他事物都有了无穷联系,积累了无数经验,所以它自己也分很多种,有跟成型事件比较接近的(如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之类),很顺畅地叙述形象,也有的音乐形象破碎,跟完整的故事无关。巴赫的很多器乐曲就是这样,因为动机细碎,刚有某个方向的动机出来,马上又被矛盾的动机杂化或者融化,好比沙子上边画边涂,最后也没画出什么,但具体到小小瞬间,它是有模糊形象和情绪指向的。涉及情感、情绪的东西,往往会在纸上立足。
而我一向喜欢观察和体验音乐在文字中的投射。本书就是继《北方人的巴赫》、《管风琴手记》之后又一本谈音乐的书,相当多的篇章是围绕着笔者学习多年的管风琴,包括管风琴音乐历史、练琴笔记和对作品、音乐家的札记,也编译了一些音乐家的评论和分析文字。本书提到的音乐大多较少为国内听众所知而又相对复杂,我鼓动朋友们参与到音乐,尤其是这些艰难细腻的音乐中来,用耐心收获理解。在《管风琴手记》中,我写过,期待对音乐的“一段短而坚硬的耐心”,也是这个意思。在面对艰深的音乐时,常常需要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不是没有放弃的权利,而是不要轻易放弃。我如此强调耐心,是深感于如今网络、媒体给人的“不耐心”的后遗症,广告、影视都要用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抓住注意力。这样的结果是,慢热的作品被忽视,含蓄的趣味从欣赏的领域里逐渐消失。
惭愧,我自己就不是耐心人士而是急躁人士。性急这种天性不能说不好,但对自认为非常值得的事情,我觉得应该付出一点忍耐和克制为了我反复强调的含蓄的“大美”。我不敢说自己比别人更能领略这些美好的东西。其实我的领略,也是偶然的,要看运气。但是,专注、耐心是音乐给人的另一种收获,我用某种情景下的耐心获得的辨识能力,轻松地领略了更多的东西。今天翻翻史怀哲的书,他说巴赫的很多赋格曲,即使给最好的音乐家听,一开始也是混乱难听的,但当人慢慢熟悉之后,音乐才能一般的人,也能领略它的清晰和秩序。这话非常感动我。我对音乐的感受,正是一个音乐才能一般的人,在慢慢熟悉之后的收获。我以“广告家”自居,但仍不敢期待我推荐的东西大家一定一下子爱上。但是,那些我慢慢爱上的东西,有没有勉强或心理暗示的影响呢?没有。我有没有后悔为它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呢?没有。那我就以为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推荐这些东西。
而我的“推荐”并不止于对作品和演奏的赞美。作为一个乐器学习者,我理解音乐生活中的挫折和绝望。这些刻骨的经历,使音乐成为实在的“人生”。曾经写过看小提琴家谈小提琴音乐,“手艺是信徒之间的符咒,我们不能分享,只能为之惊叹”。那么对于管风琴,也许可以自豪地说,我可以分享了吧。此生能够有把握宣布的“自豪”,也许就这么一件事:我大约知道巴赫在说什么,也目击了管风琴家的努力。世上还有什么快乐比这恒久努力中的收获更饱满呢?尤其是,你还多少目击过管风琴这样的庞然大物从建造、安放、在礼拜中慢慢变旧、在风雨中走调和校正的点滴,这音乐就不只是瞬间的辉煌了,生命可以依偎着它,踏实地老去。
很多朋友觉得,我写的管风琴文字“远离烟火”,但对我来说,管风琴和管风琴音乐,只是普通生活里的温暖而已一一在音乐激发的幻觉中,世界奇迹般地伸展开来,生命里的谦卑和骄傲都展示了真实的面孔,种种坚执、顺服和虚怀若谷,也在世上纷纷各就各位。这些时刻是上帝送给大家多么美的礼物。
马慧元
2008年,于加拿大温哥华
管风琴和管风琴音乐,只是普通生活里的温暖而已,然而,在音乐激发的幻觉中,世界奇迹般地伸展开来。所谓的高雅艺术,不骄傲,不高贵,不冷漠,它来自生活中最艰难的坚持,最诚恳的关怀。而那些最细致的手艺,背后都是卑微的生活。 本书是作者继《北方人的巴赫》、《管风琴手记》之后又一本谈音乐的书,让人惊喜的是,内容更为丰富且颇具价值。开篇第一部分当然还是作者的练琴笔记和对作品、音乐家的札记。这些文字是作者学琴、练琴、演奏、读书、听音乐会、看DVD中的真实感受,用她特有的细腻而丰富的语言描绘出来。第二部分是作者编译的一些音乐家的评论和分析文字,如兰多芙斯卡谈音乐,让我们可以看到大师是怎样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在音乐之外,本书第三部分还特别的讲述了管风琴的简史,并附有大量的管风琴照片。如果说教堂建筑是欧洲建筑的代表,那么管风琴就是教堂建筑的精华。这些照片足以让我们体会到管风琴建筑艺术的华美与辉煌。【作者简介】 马慧元,作家。现定居加拿大。曾出版音乐随笔集《北方人的巴赫》和《管风琴手记》。作者学习钢琴、管风琴多年,是国内多家报刊杂志的撰稿人,常以“管风气”署名在网络上发表音乐随笔。在国内关注音乐的读者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她的文字流畅、丰富,又有着同龄人中少有的成熟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