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8.0
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诞生于文艺大众化运动之中,发展于知识创新的新时期,同时它还伴生了一大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这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要的文学现象。作者力图通过本书使中国文学正视这一客观存在的边缘性的文学现象,主张文学研究要走出纯文学,要走进文化、走进科技,要与时俱进,为时代所用。本书对中国科学小品发展史作出全面梳理。首先是作品考察,本书从《太白》时期的科学小品起,对上海滩、解放区、建国后等各时期的科学小品;对各种期刊及大型科学小品丛书;对科技小品、社科小品、生活小品、生物小品等各种类型的作品及与科普说明文、科普杂文、科普议论文等作出比较研究;其次是作者考察,本书对周建人、贾祖璋、刘薰宇、顾均正、艾思奇、董纯才、温济泽等重要科学小品作家,对作家型作者、科技型作者、业余作者等类型作者作出系统研究。最后是文体及理论考察,本书对陈望道、柳湜、高士其、叶永烈等人的科学小品理论,对知识性(科学性)、文学性(生动性)、思想性(教育性)三个主要文体特性作出全面考察。
前言
第一章20世纪中国科学小品概述
第一节中国科学小品的传统
一、史籍中科学人物小传
二、科技专著中某些片段
三、涉及科技内容的杂书
四、文人所著相关篇什
第二节中国科学小品诞生的时代背景
一、科学救国之梦
二、科普文学的自觉
三、科学小品的萌芽
第三节中国科学小品文体理论概要
一、作为“杂交文体”的科学小品
二、科学小品的形式与语体
三、科学小品的价值取向
第二章《太白》的科学小品
第一节《太白》初创的文体规范
一、科普说明文
二、科普杂文
三、科普议论文
四、浅近学术文章
五、科学小品
第二节《太白》科学小品作家
一、周建人
二、贾祖璋
三、刘薰宇
四、顾均正
第三节《太白》科学小品理论及意义
一、陈望道的贡献
二、《太白》科学小品理论
三、《太白》科学小品意义
第三章上海滩的科学小品
第一节出版物的响应
一、杂志与科学小品
二、出版社、书店与科学小品
三、报纸副刊与科学小品
第二节作家群的基本形成
一、后太白作家群
二、新生代作家群
三、“红色”作家群
第三节文体的进一步规范
一、严谨的科学性
二、鲜明的思想性
三、自觉的文学性
第四章解放区的科学小品
第一节解放区科学小品创作的基本面
一、《解放日报》与科学小品
二、《新华日报》与科学小品
三、《中国青年》与科学小品
第二节解放区科学小品作家与作品
一、董纯才
二、温济泽
第三节解放区科学小品的价值
一、政治立场与时代特点
二、边区特色与务实精神
三、面向群众与朴实文风
第五章新中国成立后的科学小品
第一节为建设新中国普及科学知识“十七年”科学小品
一、科学小品繁荣发展
二、科学小品特征鲜明
三、“十七年”科学小品的局限
第二节里程碑式的《十万个为什么》
一、关于《十万个为什么》
二、《十万个为什么》的写作特点
三、《十万个为什么》对于科学小品的意义
第三节科普事业的艰难维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科学小品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科学小品概述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科学小品特点
第六章新时期的科学小品
第一节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科学小品
一、内容包罗万象,学科领域宽广
二、创作特色鲜明,时代特点突出
三、《科普创作》科学小品理论和创作的重要园地
第二节20世纪90年代新科技潮流中的科学小品
一、90年代科学小品概况
二、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三、面向新世纪的科学小品
第三节争奇斗艳的大型科普丛书
一、焕发青春的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
二、畅销全国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三、大型社科小品丛书《上下五千年》
第七章高士其与科学小品
第一节高士其生平及创作道路
一、高士其生平
二、从科学家到科普作家
三、高士其科普创作成就
第二节创作风格与文体特色
一、从微生物小品到多个知识领域
二、知识性、思想性与生动性统一的典范
第三节高士其科学小品创作谈
一、关于科学小品的通俗性
二、关于科学小品的中国特色
三、关于科学小品的作者队伍建设
四、关于科学小品的读者意识
五、关于知识和创作手法的更新
第八章叶永烈与科学小品
第一节叶永烈科普创作之路
一、《浙南日报》少年作者初出茅庐
二、北京大学科学小品创作的起点
三、“十八般武艺”科普文艺创作的多面手
第二节选编《中国科学小品选》
一、梳理出半个世纪科学小品发展脉络
二、汇集了半个世纪科学小品作品精华
三、概括了半个世纪科学小品理论精华
第三节叶永烈科学小品理论研究
一、科学小品体裁研究
二、科学小品文体研究
三、科学小品作者研究
四、科学小品受众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书主要内容是对中国科学小品的作品、作者、文体理论、价值功能等进行全面考察。全书从1934年《太白》时期起,对上海滩、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等各时期的科学小品,各种期刊及大型科学小品丛书,科技小品、社科小品、生活小品、生物小品等各种类型的作品及与科普说明文、科普杂文、科普议论文等作比较研究;对周建人、贾祖璋、刘薰宇、顾均正、艾思奇、董纯才、温济泽等重要科学小品作家,作家型作者、科技型作者、业余作者等类型作者作系统考察;对陈望道、柳浞、高士其、叶永烈等的科学小品理论,科学小品的知识性(科学性)、文学性(生动性)、思想性(教育性)三个主要文体特性作全面考察。 科学小品是20世纪在中国兴起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文学体裁。本书对中国科学小品的作品、作者、文体理论、价值功能等进行了全面考察。首先,通过文化和科普文艺的视角,在文学的标准下拓宽视野,对科学小品作科技文化的考察;其次,从文体的视角看,科学小品在体裁、语体、价值取向等方面有别于纯文学,是一种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杂交文体,它对于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以及丰富文学作品创作和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关注和研究;再次,通过科普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的视角,考察科学小品在科普文艺、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本书可供科普研究人员、科普工作者、文学研究人员、教师参阅,也可供对科普知识、科学小品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科学小品十二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030230744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科学小品十二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中国科学小品十二讲是科学出版社于20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6.6 的主题关于 科学小品-研究-中国-20世纪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