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城
少城封面图

少城

章夫, 章南南, 著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0.0

书籍简介:

这是一部全面解读具有3000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随笔。本书对少城的历史变迁、人文风俗、世情风貌等各个方面作了全面介绍,辑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且从历史的发展的眼光作了颇具深度的思考,文学性、思想性都很强,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少城是解读成都文明的密码章夫

第一章289年前,一批不速之客从天而降

第二章少城在成都的历史方位

第三章“少城模式”的清朝之治

第四章一条“蜈蚣”的城市雏形

第五章又一个改朝换代的风雨之夜

第六章寻访少城最后的血脉

第七章两条巷子的少城记忆

后记

前言

少城:一座三千年城池的人文胎记

1

一个城市的记忆,都必须打上文化的烙印。有着3000年文明史的成都及其与之同时代的少城尤其如此。

我们可以说,一部少城的历史,其实就是成都的文明史。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实际上就是这座城池的历史悠久程度。成都真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未改名换址之城,应该始于秦时。秦人张仪历经种种艰辛,先按“咸阳建制兴筑成都、郫城和临邛三城城垣”不成功,在乌龟的“教诲”之下(相传张仪筑城时屡败,后来乌龟引路,张仪方筑城成功),最后方筑城大小两座,大城在东,名为“大城”,小城在西,称为“少城”。西晋时成都大文豪左思的《蜀都赋》云:“亚以少城,接乎其西”,即十分明确地阐述了大城与少城的历史方位。

2

我一直在想,或许张仪当初筑城时,因成都平原土地卑湿,沼泽沮洳遍布,难度极大。是不是先筑小城而获经验,再筑大城?从考古中我们发现,后来的大城在城池上比少城更为坚固,少城可以称得上“试制品”。少城在大城之西,成都的战事多从“西”起,或许因为少城是大城的前哨堡垒?自古以来,少城是成都的经济中心。《华阳国志.蜀志》形容“内城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阗,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而大城是成都的政治中心,政府长官及各办事机构都在大城。成都历史上的战争证明了这一点,少城数次遭受重创,以换来大城的相对安全。至此可看出少城的“屏障角色”。

这两个“筑城理由”似乎都存之有理。但秦人张仪究竟基于哪一点,数千年后我们只能猜测。可以肯定的是,当初的大城与少城形同母子,是一种唇齿相依的依存关系,到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少城便成为大城的“城中之城”了。

3

按理说“秦大夫张仪”应该是成都的敌人,他是“秦兵灭蜀”的直接实施者。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灭蜀有经验,秦国便派他们治理蜀国。成都人自古就有海纳百川式的包容。为惦念张仪灭“蜀”后的筑城之功,成都人专门修造一座城楼名为“张仪楼”。随着世代的不断修缮,张仪楼后来竟“高百尺”,历代诗人墨客为之吟诗唱赋,最为有名的就是著名大诗人岑参在《张仪楼》里的那句“传是秦时楼,巍巍至今在”。直到1200年后的唐朝后期,张仪楼才在历史风雨中仙逝。

少城并没有因为“张仪楼”的消亡而衰败。《酉阳杂俎》载,少城内“广填华屋,置楼观榭圃,并饰以金碧珠翠”。我们今天仍可以想见少城那个时候的潇洒与倜傥,这种潇洒与倜傥引来了不少名人,如汉代大儒扬雄“草玄堂”,三国诸葛“丞相府”,还有司马相如的府邸等都镶嵌在少城之内。

4

少城的蜜月期持续了数百年之久,直到东晋时因屡遭战火,终究毁于一旦。两百多年后的隋朝初年,蜀王杨秀重建少城,在隋唐时期才又繁盛起来,连五代时的前蜀、后蜀宫殿均在少城之中。到了明末清初,成都又经历了一次大的战乱,少城也难于幸免。城廓屋宇几乎荡然无存。

虽然遭受一百次毁灭,也要再现一百零一次的辉煌。顽强的少城,再次经历命运的抉择与考验。康熙57年(1718)调荆州驻防旗兵3000名来川,60年(1721)选留1600名永驻成都。当局这一决策只不得是少城历史上的一个拐点。如果旗兵不来进驻少城,少城还可能是另外一个模样,但少城的辉煌是不是可以延续,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以那样一种方式延续。事实证明,大清时期满蒙人手里的少城,是保存得最为完好且不断辉煌的少城。

5

大清时的少城有三个级别:将军衙门、副都统衙门和城守卫衙门。成都那条蜈蚣之“头”“将军”地位之显赫,可以从“将军衙门”大门上的两块匾额求证,上面分别刻着八个大字:“望重西南”、“控驭岩疆”。

烈火中永生的少城(其时为满城)景致,可以从傅崇矩的《成都通览》中一见端倪:“城内景物清幽,花木甚多,空气清洁,街道通旷,鸠声树影,令人神畅。”

就这样一座城中之城,竟然承载着无数次的历史风云变幻,在点地不过三四平方公里的袖珍版图上,演绎出了那么多的波诡云谲,还有民众的兴衰沉浮。

6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千年帝制,本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其丰功伟绩自不待言。但这一打破旧世界的行为,就像我们端起盆子泼脏水时,将盆子的娃娃一起泼掉一样,少城就是那盆污水里可爱的娃娃。也就在这个时候,少城完好的城墙开始拆除了,直到1935年全部拆除,哪怕那些叫做“胡同”的街名也不例外,全都改称为“街”“巷”。

用武断和暴力行为对待文化,是中国在改朝换代之时惯用的手法,以为这样斩钉截铁便可斩草除根斩尽杀绝。其实文化是不能被武断地割裂的,受害的是最后是我们自己,而文化的血脉也是无法被武断地铲除的。

7

少城见证了中华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大革命”,堪称一位风雨老人。今天,脱胎换骨的少城正在经历又一次命运涅槃。

每每想起那似蜈蚣的城池,我的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那个“千足蜈蚣”的城市雏形,正是成都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象征。

宛如一个人,一座城市也有其灵魂的话,那么成都的灵魂无疑在命运多舛的少城。她是成都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名城的关键所在。成都文明的源头,很大程度上从少城身上体现出来。

丁亥年仲冬于蓉城得一书斋

后记

“辉煌伴随着耻辱,骄傲渗透着悲哀”。静静坐落在太阳下的成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少城带来的扑朔迷离的景象,虽已成过去,清王朝的满蒙族后裔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惆怅。

许多人都误认为“八旗子弟”就是满人,其实它是中华大地上所有归复清王朝的兄弟民族,他们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强盛,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诗篇。

众说纷纭,高深莫测的少城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传说,遥想元朝的蒙古兵怎么来的少城?将军衙门是怎样一个衙门?至今残存的宽、窄巷子怎样诉说昨天的故事?康熙爷又是如何抓住机遇,借准噶尔,较好地解决西藏问题?少城公园成为人民公园是历史的宿命?……虽为满蒙后裔,凝视着若隐若现的少城,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清王朝历史以其强烈的戏剧性和现实借鉴意义,引起了不少出品人和创作家的冲动,不惜投入巨资来制作历史大片。编剧自然少不了杜撰和戏说,但戏说多了,人们会茫然:“我们的历史怎么了?”晚辈们会问:“叔叔阿姨,你们到底谁说得对?”

历时一年,我和章夫先生通过成都市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局、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走访了何俊川、羊角、赵宏枢、赵尔寰、苏成纪等世居族胞,请教了众多的史学家、社会学家、档案学家与电视艺术家,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我能真实地感受到祖辈们的脉搏和心跳。

一个不懂得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记住历史,以史为鉴,才有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傅尔济吉特氏.哈伦娜格

2007年12月于北京

内容摘要:

  许多人都误认为“八旗子弟”就是满人,其实它是中华大地上所有归复清王朝的兄弟民族,他们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强盛,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诗篇。众说纷纭,高深莫测的少城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传说,遥想元朝的蒙古兵怎么来的少城?将军衙门是怎样一个衙门?至今残存的宽、窄巷子怎样诉说昨天的故事?康熙爷又是如何抓住机遇,借准噶尔,较好地解决西藏问题?少城公园成为人民公园是历史的宿命?……清王朝历史以其强烈的戏剧性和现实借鉴意义,引起了不少出品人和创作家的冲动,不惜投入巨资来制作历史大片。编剧自然少不了杜撰和戏说,但戏说多了,人们会茫然:“我们的历史怎么了?”晚辈们会问:“叔叔阿姨,你们到底谁说得对?”历时一年,两位作者通过成都市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局、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走访了何俊川、羊角、赵宏枢、赵尔寰、苏成纪等世居族胞,请教了众多的史学家、社会学家、档案学家与电视艺术家,编写成此。  3000多年前的[部落时代],成都就已经有柑当深厚的文化积淀。289年前的成都如惊弓之鸟。一丝丝风吹草动,都会让这座城市着凉感冒。城头变幻大王旗,[少城]易名为[满城]。夕阳映在斑驳的院墙上,看穿3000年成都的前世今生。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少城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41126642
如需购买下载《少城》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成都出版单位四川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 200 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少城是四川文艺出版社于2008.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1 的主题关于 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