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年代:2005
定价:32.0
本书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工科本科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结合工程实际的特色而编写的。主要内容有: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定理、动态电路、正弦稳态电路、三相电路、耦合电感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频率响应与谐振电路、拉氏变换及其应用、二端口网络及多端元件、非线性电路基础、电路分析的计算机方法初步、PSpice简介和应用举例。
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1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
1.1.1实际电路的功能和特点
1.1.2电路模型及其意义
1.2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1.2.1电流及参考方向
1.2.2电压及参考极性
1.2.3电功率
1.3基尔霍夫定律
1.3.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3.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4电路的基本元件及方程
1.4.1电阻元件
1.4.2电容元件
1.4.3电感元件
1.4.4独立电压源
1.4.5独立电流源
1.4.6受控源
1.5应用电路模型的建立
习题
第2章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2.1电路的化简与等效
2.1.1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1.2独立源的串联和并联
2.1.3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2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2.3等效电路及等效电阻
2.3.1等效电路及等效电阻的概念
2.3.2等效电阻的计算
2.4电路的拓扑图及电路方程的独立性
2.4.1网络图论的初步知识
2.4.2KCL方程的独立性
2.4.3KVL方程的独立性
2.5支路法
2.6网孔电流法和回路电流法
2.6.1网孔电流法
2.6.2回路电流法
2.7结点电压法
2.8应用万用表
习题
第3章电路定理及应用
3.1叠加定理和齐性定理
3.1.1叠加定理
3.1.2齐性定理
3.2替代定理
3.3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3.3.1戴维南定理
3.3.2诺顿定理
3.4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3.5特勒根定理
3.6互易定理
3.7对偶原理
3.8应用数一模转换器
习题
第4章动态电路
4.1动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换路定则
4.1.1动态电路的基本概念
4.1.2换路定则与初始值的确定
4.2一阶电路的分析
4.2.1RC和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4.2.2RC和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4.2.3全响应
4.2.4三要素法
4.3二阶电路的分析
4.3.1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4.3.2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与全响应
4.4阶跃响应与冲激响应
4.4.1阶跃函数与冲激函数
4.4.2阶跃响应
4.4.3冲激响应
4.5状态方程
4.5.1状态与状态变量
4.5.2状态方程的建立
4.5.3输出方程
4.6应用闪光灯及多谐振荡器
习题
第5章正弦稳态电路
5.1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5.1.1正弦量的三要素
5.1.2正弦量的有效值
5.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5.2.1复数的表示形式及运算
5.2.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5.3基尔霍夫定律及元件方程的相量形式
5.3.1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5.3.2元件方程的相量形式
5.4阻抗和导纳
5.4.1阻抗的定义
5.4.2导纳的定义
5.4.3阻抗与导纳的关系及等效阻抗
5.5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5.5.1相量法
5.5.2相量图
5.6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5.6.1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的定义
5.6.2功率因数的提高
5.6.3最大功率传输
5.7应用家用电器
习题
第6章三相电路
6.1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
6.2三相电路的连接
6.3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6.4不对称三相电路
6.5三相电路的功率及测量
6.6应用三相电路接零保护系统
习题
第7章耦合电感电路
7.1互感现象及耦合电感元件
7.1.1耦合现象
7.1.2同名端与耦合电感
7.1.3耦合系数
7.2含耦合电感电路
7.2.1串/并联电路
7.2.2去耦等效电路
7.2.3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
第8章非正弦周期电路
8.1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解
8.1.1傅里叶级数的三角形式
8.1.2对称性的应用
8.1.3频谱图
8.2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和平均功率
8.2.1有效值
8.2.2平均功率
8.3非正弦周期电路的稳态分析
8.4傅里叶级数的复(指)数形式
8.5应用频谱分析仪
习题
第9章频率响应与谐振电路
9.1电路的频率响应
9.1.1频率响应特性
9.1.2RC电路
9.1.3滤波网络
9.2串联谐振电路
9.2.1LC振荡回路及品质因数
9.2.2串联谐振
9.2.3谐振曲线
9.3并联谐振电路
9.3.1简单并联谐振
9.3.2源内阻与负载对谐振的影响
9.3.3双电感和双电容并联谐振电路
9.3.4元件损耗对谐振频率的影响
9.4耦合谐振电路
9.4.1部分谐振
9.4.2全谐振
9.4.3选频特性
9.5应用收音机调谐电路
习题
第10章拉氏变换及其应用
10.1拉氏变换的定义及性质
10.1.1拉氏变换的定义及收敛域
10.1.2拉氏变换的基本性质
10.1.3周期函数的拉氏变换
10.2拉氏逆变换
10.3运算电路模型
10.3.1电路元件的运算模型
10.3.2基尔霍夫定律的运算形式
10.4运算法
10.5网络函数及零、极点分布对响应的影响
10.5.1网络函数与单位冲激响应
10.5.2网络函数的零、极点与时域响应
10.5.3网络函数的零、极点与频率响应
10.5.4卷积
10.6应用系统的稳定性
习题
第11章二端口网络及多端元件
11.1二端口网络
11.1.1网络参数与方程
11.1.2等效电路
11.1.3各组参数间的互换
11.2具有端接的二端口
11.2.1策动点阻抗
11.2.2转移函数
11.3二端口网络的连接
11.3.1连接方式
11.3.2连接的有效性
11.4互易二端口
11.4.1开路短路阻抗参数
11.4.2特性阻抗与传输系数
11.5含源二端口网络
11.5.1端口伏安关系
11.5.2等效电路
11.6运算放大器电路
11.6.1多端元件
11.6.2运算放大器电路模型
11.6.3含理想运算放大器电路
11.6.4RC有源滤波器
11.7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
11.7.1回转器
11.7.2负阻抗变换器
11.8应用晶体三极管小信号放大电路
习题
第12章非线性电路基础
12.1非线性元件
12.1.1非线性电阻
12.1.2非线性电容
12.1.3非线性电感
12.2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
12.2.1含一个非线性元件的电路
12.2.2非线性电阻的串、并联
12.2.3分段线性化
12.2.4小信号分析法
12.3含二极管电路
12.3.1二极管
12.3.2含理想二极管电路
12.4非线性动态电路
12.4.1电路方程
12.4.2平衡点
12.4.3相平面
12.5应用整流滤波电路
习题
第13章电路分析的计算机方法初步
13.1电路拓扑矩阵及KCL、KVL方程
13.1.1关联矩阵
13.1.2割集矩阵
13.1.3回路矩阵
13.1.4矩阵A、B和Q的关系
13.1.5关于独立变量
13.2结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
13.3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
13.4改进的结点法
13.5直接列写法
13.6电路方程的解
13.7电路分析程序编写
习题
附录APSpice简介及应用举例
A.1PSpice简介
A.2PSpice特点
A.3Pspice应用举例
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本书结构和体系设计的特点是:第1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为全书奠定基础;电阻电路分为两章,一般分析方法和基本定理;动态电路时域分析作为一章是为了独立性和完整性;正弦稳态电路、三相电路、耦合电感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主题突出各立一章;拉氏变换、动态电路复频域分析和网络函数作为一章,是为了反映这些分析都是在s域中进行的;频率响应和谐振电路、二端口网络及多端元件和非线性电路(包括静态和动态)各成一章;最后一章是电路分析的计算机方法,包括电路方程的矩阵描述和电路的计算机分析程序编写,反映了近代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工科本科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考虑到结合工程实际的特色而编写的。主要内容有: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定理及应用、动态电路、正弦稳态电路、三相电路、耦合电感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频率响应与谐振电路、拉.氏变换及其应用、二端口网络及多端元件、非线性电路基础、电路分析的计算机方法初步、PSpice简介及应用举例。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电子、计算机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电路分析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121010538 如需购买下载《电路分析》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5000 |
电路分析是电子工业出版社于2005.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TM133 的主题关于 电路分析-高等学校-教材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