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君者
弑君者封面图

弑君者

(美) 罗伯逊, 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讲述了1649年律师约翰·库克勇敢的承担对国王查理的审判的历史事件。查理一世终被斩首,库克也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约翰·库克牺牲了自己来使暴政成为一种罪行。他对一国之君查理一世的历史性审判,开了审判对自己的人民发动战争的国王之先河。

书籍目录:

中文版代序一

中文版代序二

中文版自序

前言

第一部:革命

1一个平民

2斯特拉福德、船舶税和自我探寻

3受制的国王

4不计报酬的律师

5独立派想拥有什么

6穷人的处境

7血债累累

第二部:共和国

8天罗地网

9法网恢恢:库克的指控

10审判国王

11别了,君主统治

12国王已死

13一张白纸

14护国体制

第三部分:复辟

15扶不起的阿斗

16最后时刻

17“他们看起来全都垂头丧气”

18对约翰.库克的审判

19与上帝同行

20国王万岁

后记

附录

1在查理一世死刑判决书上签字的59名法官

2年表

3资料来源说明

4人名表

译后记

前言

这本书能通过翻译与中国的读者们见面,我感到十分荣幸。我希望你们能与我一同分享和欣赏人权历史上那个翻天覆地的时代带来的激动--所有欧洲人对社会阶层地位及“君权神授”的假设都被一个概念粉碎,那便是:“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并由人民的代表去行使(而不是由一个封建国王)。”对查理一世的审判和行刑对英国、欧洲以及北美殖民地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王公贵族来说,这是一场不亚于9.11的恐怖主义暴行--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历史学家倾向于这样看。但,它越来越被认为是人权历史上的淬火时刻:那是一场转折的开始,一个社会终于由那些凭能力取得权力的人来管理,而不是交给世袭得来地位或财富的人。现在人们已经达成共识:法律不屈从于任何人;“不管你有多高高在上,法律在你之上。”

正因为此,对查理一世的审判理应在世界历史和法律史中占据一席之地。英国的内战,虽然是因宗教争端而起,却是那些对抗专制国王以把握自己命运的人赢得的一场胜利。因为查理一世并不打算妥协,他们不得不比开始时预想的走得更远些。最终,他们在争论中一步步废除了国王及其星室法庭,清除了由世袭贵族把持的上议院,引进独立的司法,允许新闻自由以及一定程度的宗教宽容。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平等派”,甚至温斯坦利的“掘地派”运动中基本的乡村共产主义思想事实上都从这些争论中得到了鼓励。这些改革,即便没使英国的社会阶层天翻地覆,也已经使它严重左倾。然而这些改革仍不牢固,直到那个发誓要扭转乾坤的国王被审判而后处死。虽然对国王的行刑在后来被认为是一个错误,国王本人也被塑造成“神圣的烈士”,这对那些感性而仍残留奴性的英国人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效果,促使他们迎回了他的儿子。但是行刑显示了在这片土地上,即使是最强权的人也必须向法律低头。共和政体在克伦威尔死后失去了方向,然而它在政治思想和摧毁专制上的进步却从没有完全失去。那些因为正确的理由而站在历史“错误”一边的人们可以感到欣慰,正如约翰.李尔本所说:

我们的事业和信条有其天赋的真理之光,在人们的共识中更会大放光芒。虽然我们失败了,真理仍将成功,而我们的后代会收获到我们努力的成果。

这是第一部讲述约翰.库克生平的书,这个格外勇敢和聪明的清教徒后来成了奥利弗.克伦威尔重用的律师。本书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当内战的政治成果经受着危险,英格兰被保皇党的入侵所威胁,库克找到一个审判国王的办法。这个办法在近代被重新用于审判像皮诺切特、卡拉季奇和查尔斯.泰勒这些现代暴君。库克以暴政罪起诉国王,因为他下令滥杀无辜,对他的人民发动战争,同时还主导了对战争囚犯的酷刑折磨。这些罪行现在被称为战争罪及“反人类罪”,没有一个国家应容忍这些罪恶,它们的严重程度超越了数百年来国内外法律对国家元首惯例的宽赦的范围。相比于在纽伦堡以及海牙对施行暴政者实施审判,库克是遥遥在前的先行者。而库克当时所面临的困难一直到今天还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360年后,对萨达姆.侯赛因的审判与对查理一世的审判出奇的相似。

同样耐人寻味的是,在中国,17世纪40年代也有血流成河的历史:满洲征服中牺牲的人数从比例上说大致与英国内战时期相当(每十个成年人中有一人死亡)。中国人口稠密,已经通过竞争激烈的科举制度建立起政府的用人架构。但这也造成了因循守旧、保守主义以及对激进思想的不提倡。满洲人对他们在1644年入侵的汉族社会还心存欣赏,所以中国社会没有被颠覆只是微微倾斜了。共和主义在英国失势后,查理二世带着君主政体卷土重来了。在17世纪的末期,其声威不仅可以与法国的路易十四匹敌,还可与康熙皇帝相媲美。像查理二世在大火之后重建了伦敦一样,康熙皇帝也重建了北京城,他推崇明代艺术,后宫三千佳丽,在好色上也和喜欢戏剧女明星的查理二世有得一拼。但这些相似点只是表层的。中国直到1912年最后一位皇帝退位,才开始接受外来的观念,英国内战时涌现出的思想后来经由英国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发展,被孙中山接受,并在他的早期改革中有所实践。有了本书所描述的英国共和所经受的挫折和失败教训,中国的共和政体尽管经历了开始的重重阻碍,仍然生存了下来。中国共和主义的受惠者或许要向他们的英国先驱们致意。那些先驱的努力是一种勇敢的尝试,英国是第一个拒绝国王及其附属的趋炎附势阶层那利己主义暴政的“现代国家”(除了小城邦日内瓦)。就像约翰.库克说的:“我们为公共利益而斗争,要不是因为这个国家更热衷于奴役而非自由,我们本已建立起全民选举制度来保障所有劳苦大众的福祉。”

如果没有香港大学陈婉莹教授的倾力相助,以及徐璇的辛勤翻译,这个中文版不可能问世。我对她们表示衷心的谢意。也感谢为此书作序的贺卫方教授,以及严搏非先生与应亚敏编辑。

杰弗里.罗伯逊

道迪街律师事务所

2009年2月

后记

本书是作者杰弗里.罗伯逊第一本在中国出版的书。感谢我的良师陈婉莹教授的信任与托付,作为一名年轻的法律学子,我能有机会翻译国际人权律师界泰斗杰弗里.罗伯逊的巨著,是莫大的荣幸。

接手这个大工程于我而言是一个意外。严格地说,两年来我做的更多是审译与出版统筹的工作。2007年1月我从陈婉莹教授处拿到这本书的原稿,因出版时间紧迫,请了厦门大学国际法系在读硕士林婉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在读硕士袁丽梅协助翻译,她们利用大学的寒假一个多月的时间初译了原书的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总计字数约20万),毕业于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曾建飞亦参与了部分草译工作,在此感谢她们三位为本书付出的心血。所以本书的雏形是一部合译的作品,因之也遇到了合译作品的各种困难。由于英美法博大精深,翻译此书所需的精力与学识,远非始料所及,出版计划因而再三延后。加上本书内容中牵涉到诸多英国宫廷政权斗争的史实与宗教典故,其中盘根错节的人名、地名、宗教用语、历史事件都需要一一核实。我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背景材料的补充核实、初译稿的审译统筹、部分章节的重译、附录的增补及再三的细节校订。定稿前,本书的第一位读者沈茂华先生通读了全书,及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解答了不少“疑难杂症”,其博学与谦逊令我受益匪浅。

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方便,译注的整理与修订也经过了再三的调试。文中加入了约50处译注,对一些专有名词及法律术语进行了说明。一些词条的翻译,比如“英格兰”与“英国”的取用有时难以区分,便均以中文习惯为准。毕业于香港大学的蔡泽芸与我一起整理了“附录一:在查理一世死刑判决书上签字的59名法官”,这是原书中没有的部分。另外为中文版特别整理的书中历史人物的“人物略志”(总计三万余字),可惜成书时因统筹原因未予收录。感谢杰弗里.罗伯逊的慷慨授权,中文版中的插图得以与原书保持一致,成为辅助文本阅读的形象补充。

万分荣幸能请到贺卫方老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贺老师谦逊可亲的治学态度让我敬仰与感动,在阅读译稿的过程中,贺老师宽容又细心地提出了很多翻译上的纰漏,并就书名问题多次与我讨论。关于“弑君者”这一书名的最后采用,一方面是考虑到中文的表达习惯,另一方面,事实上在各国历史上“诛暴君者”都曾被误读,从书中的第三部分亦可以看到,复辟后本书的主人公们大多数人以“弑君者”之名被处死。出于翻译方便的原因,在书中提到“弑君者”作为代称时,也统一借用了这个名称。历史往往被重新书写,正义也总在不同的时代被重新定义,作者亦于前言中点明:“库克与其说是一名弑君者,不如说是一位诛杀暴君的勇士。”作者的立场与贺老师的质疑呼应起来,是穿越时空的默契,相信读者们会从中得到启发。

本书的出版前后花了两年多,实乃好事多磨。如若不是罗伯逊法官、陈婉莹教授、严搏非先生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这本中文版不可能问世,本书出炉的各个程序中均融入了他们的才识与视野。本书特约编辑应亚敏一年半来细心地和我沟通每一个环节,在翻译与审校的艰苦中互相宽慰,她的敬业亦令我欣赏。

最后我想谢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先生,是他一直以来毫无条件的理解和体谅支撑我终于能把这件事做完。父母替我们照看两岁的孩子,每天将他带出家门,只为给我一张安静的书桌,希望等他能看懂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谈笑论国事。而我这个法学院中的驽钝学生,在游离出这个行业几年后因缘际会邂逅这本书,重新唤起了内心深处对法律的感动与共鸣,这是全身心翻译本书一年多来最大的收获。回归最初的信仰,前路道阻且长,这收获将在今后的路途中永远鼓舞着我。

翻译的完美程度固然无止境,但翻译风格仍是有优劣之分。语言的转换艺术绝非一日之功,本人才疏学浅,每每回头通读,常感译文终究难以服帖,愧对原作者与众读者。时间总嫌不够,常恨遗憾太多,虽已尽力,疏漏恐怕难免,应全由我负责,在此先行致歉。再次感谢这两年来因这本书而结缘的各位朋友,希望有更多的朋友有兴趣把它读完,敬请大家指正。

徐璇

2009年2月22日于香港薄扶林定稿

内容摘要:

  这是第一部讲述约翰.库克生平的书,这个格外勇敢和聪明的清教徒后来成了奥利弗.克伦威尔重用的律师。本书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当内战的政治成果经受着危险,英格兰被保皇党的入侵所威胁,库克找到一个审判国王的办法。这个办法在近代被重新用于审判像皮诺切特、卡拉季奇和查尔斯.泰勒这些现代暴君。库克以暴政罪起诉国王,因为他下令滥杀无辜,对他的人民发动战争,同时还主导了对战争囚犯的酷刑折磨。这些罪行现在被称为战争罪及“反人类罪”,没有一个国家应容忍这些罪恶,它们的严重程度超越了数百年来国内外法律对国家元首惯例的宽赦的范围。相比于在纽伦堡以及海牙对施行暴政者实施审判,库克是遥遥在前的先行者。而库克当时所面临的困难一直到今天还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360年后,对萨达姆.侯赛因的审判与对查理一世的审判出奇的相似。  查理一世发起内战,使得十分之一的英国人在战争中丧生。1649年的议会却找不到一个有才华和勇气的律师来起诉自称高于法律的国王。约翰.库克最后临危受命,以清教徒的虔诚和对公民自由的热爱挑战“君权神授”,把国王送上法庭和断头台,英国从而告别了推翻君主制。然而他个人的命运,却是在查理一世被砍头的11年后,被查理二世五马分尸弃于市。  国际知名的人权律师杰弗里.罗伯逊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揭开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作者主张,国王因为有罪而被审判,对他的处决是建立议会主权的必要,而对弑君者的审判却是被当权者一手操纵,那些牺牲者应被视为国家的英雄。  约翰.库克牺牲了生命,从而使“暴政”成为一项罪名。他对查理一世的审判,开了审判对自己的人民发动战争的国家元首的先河,是对皮诺切特、米洛舍维奇、萨达姆.侯赛因进行审判的先例。这部大作是当下全球许多重大问题的启示录。【作者简介】  杰弗里.罗伯逊(GeoffreyRobertsonQC)英国王室法律顾问,国际著名人权律师,联合国塞拉利昂特别法庭法官。他曾在中央刑事法院的诸多著名案件中担任辩护律师,在英国、欧洲和马来西亚、斐济、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的最高法院为公民自由而辩护,赢了很多具标志性意义的官司。他参与了起诉皮诺切特和海斯廷斯?卡穆祖?班达(HastingsKamuzuBanda)的案件,也参与对审判萨达姆?侯赛因的法官的培训。他的著作《反人类罪》(CrimesAgainstHumanity)启发了全球的正义运动,作品《正义的游戏》(TheJusticeGame)与被当作教科书的《媒体法》(MediaLaw)出版后均引起巨大反响。杰弗里?罗伯逊现与妻子凯西?乐蒂(KathyLette)及两个孩子居住在伦敦。他创办了道迪街律师事务所(DoughtyStreetChambers)并任所长,同时也是中殿律师公会(theMiddleTemple)的会长,伦敦巡回法官,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访问教授。除本书外,他的著作还有ReluctantJudas;Obscenity;PeopleAgainstthePress;GeoffreyRobertsonsHypotheticals;MediaLaw;DoesDraculaHaveAids?;FreedomtheIndividualandtheLaw;TheJusticeGame;CrimesAgainstHumanity。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弑君者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2256446
《弑君者》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新星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8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弑君者是新星出版社于2008.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561.410.6 的主题关于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史料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