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42.0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消费理论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和研究角度,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方法,对西方消费社会进行了研究和反思。本书旨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消费理论进行系统研究,追溯其理论源泉,对代表性人物的观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
导言
第一部分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消费的理论来源
第一章 马克思的消费思想以及异化、意识形态理论
第一节 生产与消费
第二节 异化劳动
第三节 商品的秘密:金钱崇拜
第四节 意识形态理论
第二章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第三章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领导权)理论
第二部分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消费思想
第四章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
第一节 标准化的生产方式 虚伪的个性化形式
第二节 商品化的文化与文化的商品化
第三节 文化工业:意识形态的新形式
第四节 文化工业批判的反思
第五章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消费社会单向度的消费者
第一节 人类迈入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时期
第二节 文化消费:社会控制的新形式
第三节 文化消费的秘密
第四节 单向度的消费社会
第五节 艺术中的乌托邦:消费社会的救赎
第六章 弗洛姆:异化的消费
第一节 文化消费者:异化消费的消费机器
第二节 消费还是浪费?
第三节 消费异化之根
第四节 走向人道而健康的文化消费方式
第五节 弗洛姆消费异化之反思
第七章 本雅明:离经叛道的消费思想
第一节 梦幻的巴黎
第二节 商品梦幻中的人
第三节 复制技术与灵韵的消失
第三部分 法兰克福学派之后文化消费研究的转向
第八章 菲斯克:我买故我在
第一节 作为大众的文化消费者
第二节 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
第三节 捉襟见肘的商业策略
第四节 文化消费者:权力的抵制意义的建构
第五节 快感:抵抗的驱动力
第六节 生产者式文本
第七节 大众的辨识力
第八节 菲斯克文化消费理论批判
第九章 鲍德里亚:符号视野下对消费社会的全面批判
第一节 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神话
第二节 消费:丰盛中的暴殄天物
第三节 幸福、平等和民主:异化消费的幻象
第四节 符号差异:意识形态与异化消费
第五节 大众媒介与广告:消费社会的加速机
第六节 花明天的钱, 圆今天的梦:信贷与超前消费
第七节 走向符号社会
第十章 他山之石:文化消费与中国语境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消费研究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节 消费主义语境下的中国文学艺术
参考文献
后记
《幻象的饕餮盛宴(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消费理论研究)》拟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消费的理论进行梳理,追溯其理论源泉,对代表性人物的观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批判,寻找其历史发展衍变过程中的转型,并总结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消费理论的经验和教训。本书由李辉著。《幻象的饕餮盛宴(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消费理论研究)》旨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消费理论进行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消费研究的两个重要理论视角和理论基石。法兰克福学派在对文化消费的批判中看到,消费社会并不是我们理想的社会形态,物质的极大丰盛并没有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并没有带来幸福和民主。而菲斯克对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强调被统治阶级的力量,突出了他们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躲避和抵抗。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人被符号所异化,符号体系成为控制人的新力量。《幻象的饕餮盛宴(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消费理论研究)》由李辉著。【作者简介】李辉,男,1976年6月出生,山东省莒南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消费、文化产业、企业文化等。出版译著《马克思主义与美学》(合译)、《政治中的人性》、《批评的冒险》和《快乐谷游记》等;合著著作1部《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曾在《光明日报》、《文艺报》、《销售与市场》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幻象的饕餮盛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16115497 如需购买下载《幻象的饕餮盛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幻象的饕餮盛宴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2.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0 ,B089.1 的主题关于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消费理论-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