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9.0
本套书为中学生中外名著阅读丛书。
第一章来到人间
第二章初识世事
第三章生活有了变化
第四章蒙羞受辱
第五章遣送离家
第六章相识增多
第七章第一学期
第八章我的假期
第九章难忘的生日
第十章遭受遗弃
第十一章独自谋生
第十二章决计出逃
第十三章决心的结局
第十四章姨婆为我作主
第十五章重新开始
第十六章我又成了新生
第十七章故友重现
第十八章一次回顾
第十九章见见世面
第二十章斯蒂福思家
第二十一章小艾米莉
第二十二章旧景新人
第二十三章选定职业
第二十四章初涉放荡生活
第二十五章吉神和凶神
第二十六章坠人情网
第二十七章托米.特雷德尔
第二十八章米考伯先生的挑战
第二十九章重访斯蒂福思家
第三十章一个损失
第三十一章一个更大的损失
第三十二章走上漫漫路
第三十三章无忧无虑
第三十四章姨婆使我大吃一惊
第三十五章沮丧
第三十六章满腔热情
第三十七章一杯冷水
第三十八章散伙
第三十九章威克菲尔和希普
第四十章浪迹天涯的人
第四十一章朵拉的两位姑妈
第四十二章搬弄是非
第四十三章再度回顾
第四十四章我们的家务
第四十五章姨婆的预言应验
第四十六章消息
第四十七章玛莎
第四十八章持家
第四十九章坠入迷雾
第五十章梦想成真
第五十一章踏上更长的旅程
第五十二章我参加了大爆发
第五十三章又一次回顾
第五十四章米考伯先生的事务
第五十五章暴风雨
第五十六章新创和旧伤
第五十七章移居海外的人们
第五十八章出国
第五十九章归来
第六十章爱格妮斯
第六十一章两个悔罪者
第六十二章我的指路明灯
第六十三章一位来客
第六十四章最后的回顾
前言
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编辑将《中外名著榜中榜》的书目寄给了我。看到这些书目,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那实在是一些再熟悉不过的书名,让我一下子回到了40多年前的中学时代。
1959年,我读完小学,考上初中。这在今日,实属平常,但在当时,还真算回事儿。家里人认为,中学生就不能再看作小孩子了。身份变了,待遇也随之改变。印象深刻的有三条:一是有了早餐费,可以到街上“自主择食”(上小学时只能在家吃早点);二是可以使用钢笔(上小学时只能使用铅笔);三就是可以读大人们读的书了(上小学时只能看童话和连环画)。这第三条待遇我还提前享受了:在开学前的暑假中,我一口气读了许多“大人书”。
这是我和中外名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我的母亲在大学里当资料员,借书有“近水楼台”之便,每天下班,她都会给我带书回来,我也就一通狼吞虎咽,看完再让母亲去借。读些什么,早已记不清了,无非挑那些好玩的读,半懂不懂,囫囵吞枣。现在回忆起来,最喜欢读的外国名著,竟是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如果还有什么,那就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了。这些书,肯定读了不止一遍,否则不会如此刻骨铭心,念念不忘。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书决不是我的启蒙读物。我的启蒙读物和许多孩子一样,也是《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格列佛游记》等等。但为什么记忆深刻的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带有探索(探案或探险)性质的书呢?我想,这与心智的逐渐成熟有关。初中,是一个人的心智由懵懂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中外名著的作用,就像是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让我们看见外面那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时期,读到什么并不重要,读懂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是想读,是读个没完。
有了这份好奇心,就有了阅读名著的冲动;而有了这份冲动,就能培养阅读的习惯。进入高中以后,我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了。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我在高中时阅读的,当然还有契诃夫的小说和泰戈尔的诗。至于中国文学名著,则最爱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杂文。我很晚才读《红楼梦》(这与时代有关),但我认为:《红楼梦》是最应该推荐的不朽之作。
说这些话,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不过讲讲个人的经历和心得体会;提到的那些书,也未必人人必读,不过举例说明而已。
读书是一件“谋心”的事。归根结底,是要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顿,心智得到开启,精神得到寄托,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它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或强求。也因此,我不主张什么“青年必读书”。在我看来,书只有“可读”,没有“必读”(做研究除外),所以只能“推荐”,不能“要求”。我作此推荐,因为在我看来,这套丛书所选,大多都值得推荐。
尤其值得一提的,光明日报出版社还做了一件极好的事,就是把这些书的价格定到了最低。这可真是功德无量!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虽然家境尚好,却也买不起许多书。每次逛书店,往往乘兴而去,惆怅而归。我们知道,名著,并不是读读就可以的,它应该伴随我们的一生。名著,也不该束之高阁,让人仰望,而应该像朋友一样就在我们身边。这就需要将名著的出版“平民化”,让“旧时王谢堂前燕”,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我想,这大约是这套丛书的又一个意义吧!
易中天
2007年6月17日于厦门大学
本书被公认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作者自称这是他“最宠爱的孩子”。本书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主人公大卫是个孤儿,善良博爱、正直勤奋、务实进取,经过刻苦学习,艰苦磨炼,最终成长为一名知名作家。通过主人公的生活道路,作者描绘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广阔图景,展现了当时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从而表达了作者本人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它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富想象的伟大结晶。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最重要且耗费心血最多、篇幅最长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是他“最宠爱的孩子”,曾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是最早传人中国的西欧古典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在狄更斯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更清晰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富想象的伟大结晶。美国文学鉴赏家推荐的“20世纪百部杰出英文小说”之一。 本书贯穿着作者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的思想和揭恶扬善的精神。首先,他塑造的主人公大卫,就是一个善良博爱、正直勤奋、务实进取的知识分子典型。大卫虽然也有过错误的念头,荒唐的举止,忧伤的时刻和消沉的日子,但是姨婆的“无论在什么时候,决不可卑鄙自私,决不可弄虚作假,决不可残酷无情”成了他的座右铭,手向上指着的爱格妮斯是他的“指路明灯”。从狄更斯在本书中所描述的种种事件和人物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刻批判的是人和人性的异化,他竭力追求的是人和人性的复归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作者简介】 狄更斯(1812-1870年),英国著名小说家,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童年时代当过学徒、打字员、记者等。1837年,《匹克威克外传》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从此专门从事写作。从1844年起,他长期侨居瑞士、法国和意大利。他以妙趣横生的幽默与讽刺、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氖巧妙融合而著称,被后世奉为“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其作品主要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艰难时世》、《远大前程》等。
| 书籍详细信息 | |||
| 书名 | 大卫·科波菲尔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 丛书名 | 中外名著榜中榜 | ||
| 9787802067646 如需购买下载《大卫·科波菲尔》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 定价(元) | 9.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印数 | 5000 | |
大卫·科波菲尔是光明日报出版社于2009.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61.44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英国-近代 的书籍。
(英) 查尔斯·狄更斯, 著
(英) 狄更斯 (Dickens,C.) , 著
(英) 狄更斯 (Dickens,C.) , 著
(英) 狄更斯 (Dickens,C.) , 著
(英) 狄更斯 (Dickens,C.) , 著
(英) 狄更斯 (Dickens,C.) , 著
(英) 狄更斯 (Dickens,C.) , 著
(英) 狄更斯 (Dickens,C.) , 著
(英) 狄更斯 (Dickens,C.) , 著
(英) 狄更斯 (Dickens,C.) ,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