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下海
士大夫下海封面图

士大夫下海

陈海,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35.0

书籍简介:

1992年注定是一个有转折意义的年份。“小平南巡”令人们的内心有了波澜,那真是一个知识分子大迁徙的年代,一部分人选择继续留在体制内,而另一部分人则毅然投身市场,中国历史里又一个追逐财富的时代轰轰烈烈地开始了。“92派”企业家,这是一拨白手起家的官员群体,在1992年前后还相对弱小,但智商高、情商高、有胆识,他们成长的速度在其后二十年被证明是最快的。92派企业家是反映中国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群体。

书籍目录:

序言  厉以宁

前言 “九二派”的历史坐标?傅小永

第一章模糊人

1. 负笈者

这是改变田源人生命运的一次远行,其背景与价格改革相关。

2. 摸石头的人

一个务实的改革先行者,在中国期货市场的规划与设计中显露才华。

3. 从隆中到北京

一大批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经济工作者进入经济改革和宏观决策的核心层面,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4. 辞官

这位司长已经心不在焉了,事实上“创业”的冲动在离开美国的瞬间就已涌动在胸,“不给钱我也能办”。

5. 体制边缘

“若我为了行政级别纳入体制内,就没有今天的中期公司了。”

6. 基因

他觉得“北京是红太阳的中心”,“去北京”是唯一的指向。

7. 何去何从

陈东升相信:“美国今天最火的,就是中国明天将要红火的。”

8. 率先模仿

“我们就像进入这个行当的农民,每天在长城饭店租房的美金白花花地流。”

9. 关系网

这与陈东升的同学毛振华的总结异曲同工——“我们胜在有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10. 模糊人

“哪怕让我去西藏当个县委书记,我也许都不会下海。”

11. 试水者

他们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和之前的中国企业家相比,他们应该是中国最早具有清晰、明确的股东意识的企业家代表。

12. 股权

花了7年时间,中诚信终于理所当然地姓毛了,毛振华不否认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

13. 野心

陈东升心里活了:这么好的机会,你们不做,我来做!

14. 抱负

太多的中国企业家在种种不确定性的陷阱中打滚,他们大量的精力都用在应对体制政策的各种不确定性上。

第二章逃离体制

1.“被下海”

冯仑用江湖语言将“领导力”概括为6个字:“指道、扛事(负责任)、牺牲(扛到最后,没有办法摆平的时候,你得牺牲)”,“在体制内作为一个好党员这些品质早就培训过”。

2. 逃离体制

“凡是体制内出来的人都是有个性的,就是都不能融入体制的这种。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只能在体制里面待着,或者做一个坏人,或者做一个窝囊人,我知道我不能再待下去了。”

3.“空间太小了”

当武克钢在繁华的香港中环开了写字楼的时候,冯仑还在牟其中的南德集团打工,万通“六君子”中的一些人还“拎着包满街乱窜”,四处寻找机会。借着体制间接带给他的“港商”优势,武克钢的第一桶金来得比其他人要早。

4. 终结看得到头的平庸人生

冯仑所谓的“痞子精神”被俞敏洪的同事李杜演绎为:“老俞被北大处分,作为三流文人,既想保留文人的体面,又缺乏一流文人的风骨,不敢自沉未名湖。于是退而求其次,唯有辞职,落草为寇。此谓置死地而后生。”

5. 做官不如做事

“职道每念及督抚姓名得传后世者有几人哉?遑论其下,是故做官不及做事多矣。”

第三章行业

1. 期货业的春秋冬夏

期货一时热得发烫,灼烧着无数金融证券从业者的神经,中期公司在滚烫的扩张中也未能免受成长的苦痛。

2. 地产业的三种模式

冯仑说:但凡绝处逢生、狭路获胜,除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外,万通在战略和经营上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创新,即所谓的“守正出奇”。

3. 保险无间道:泰康与华泰

中国人口基数大,保险业空间无限,自然也成了保险商业模式创新的试验田。陈东升提出“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无非是国际上被证明成功的商业思想、商业模式可在中国落地,并生根开花——“这是商业规律决定的。在目前的中国,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上本土化,就是创新。”

4. 王中军的娱乐帝国

把资本运作手段和更标准化的管理带进影视业,王中军认为华谊兄弟对这个行业作出的最大贡献,简单说就是形成了品牌,引进了资本,从而促进了行业的整体进步。

5. 行业老大是怎样炼成的

俞敏洪:我能成功是因为比别人早走一步

朱新礼:说中国果汁市场是我培育的,我想没有人会有异议

袁岳:零点咨询是为这个行业作模式探索

苗鸿冰:我希望中国在世界时尚舞台上有自己的话语权

刘举:谁拥有停车场谁就拥有印钞票的机器

第四章政商之间

1. 灰色地带

“官本位”仍然在影响社会和企业,办企业就不得不与官打交道,但是我与官打交道有一些原则,这叫“人情往来,不过界线”。

2. 公司与官场

中国的商人和政府的关系是“离不开,靠不住”——在中国经商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想离也离不开;又不能完全靠政策养着来发展,想靠也靠不住。

3. 规则与秩序

对于大多数有远大抱负的“九二派”企业家来说,“就是要利用某种人脉获得一个进入市场的机遇,并且坚定地走市场道路,也就是用计划经济最后的一点关系,去突破市场经济的关隘”。

4. 现代公司治理

1985年,发表在《世界经济导报》上的一篇论文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论文的名字叫《股份制——中国企业改革的唯一出路》,在理论上提出股份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高级体现形式。作者正是后来慧聪国际的创始人郭凡生。那一年,他30岁。

5. 镜像:失意者

虽然出身官场,从体制中走出,熟悉体制,兰世立终也倒在了体制的怀里。不知道是不是应了冯仑那个著名的判断,民营资本千万不要试图用金钱与政府角力。

第五章“新士大夫”的精神图谱

1. 企业家的社会角色

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企业家队伍的壮大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吗?企业家如何更好地扮演社会角色?

2. 改革的困境与路径

到底有无中国模式?还是自欺欺人?如果有所谓的“中国模式”,政府在这一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是怎样的?什么才是当下中国改革最大的困境?如何走出?

3. 威权与民主

威权是否有利于效率?民主是否有损于效率?是否对民主有担忧?如何平衡?企业家作为既得利益或受益者是否趋于保守?如何看待政治文明的变革?

4. 隐忧和不满

对当下中国的主要担忧是什么(比如公平缺失、生态恶化、国进民退、公民社会遥遥无期)?

尾声“反哺”中国?岑?科

后记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1992年注定是一个有转折意义的年份。“小平南巡”令人们的内心有了波澜,那真是一个知识分子大迁徙的年代,一部分人选择继续留在体制内,而另一部分人则毅然投身市场,中国历史里又一个追逐财富的时代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本书讲述的重点——“九二派”企业家,这是一拨白手起家的官员群体,在1992年前后还相对弱小,但智商高、情商高、有胆识,他们成长的速度在其后二十年被证明是最快。“九二派”企业家是反映中国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是先在体制内成长,再转向体制外的,他们既了解体制内的经济运行,又懂得体制外的种种酸甜苦辣。他们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把它们引入中国市场的空白领域,成为某个行业的开拓者或佼佼者。“九二派”的人生经历、创业故事和思想观念会给关心中国经济改革与企业成长的人们带来深刻的启发。
 

编辑推荐: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开启了一个知识分子大迁徙的年代
  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辞官从商浪潮由此兴起
  曾经仕途坦荡的精英纷纷投入下海经商的大潮
  从逃离体制到反哺体制
  他们如何实现成长奇迹、造福社会?
  谨以此书献给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作序推荐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士大夫下海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8633787
如需购买下载《士大夫下海》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信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士大夫下海是中信出版社于2012.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279.23 的主题关于 企业管理-经验-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