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
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封面图

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

郭景萍,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情感文明”表现为人类行为向着善、美、理性、优雅和秩序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形式,情感文明的这种以社会秩序为中心的演变趋向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本著作在对中西方情感文明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情感文明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以此作为理论支撑,运用社会学的文献—历史事件作为分析方法,从社会转型的视角对新中国60年来的情感文明进程做历史和现实的实证研究。我们以作为情感文明基本维度的经济情感、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和民主情感所具有丰富内涵与形态之发展变化的四个视点为“横坐标”,以两个重要时点(1949、1978)的社会转型为“纵坐标”,试图勾勒出新中国60年情感文明的流变形态和变化轨迹,以期探寻其中蕴含的文明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情感文明建设提出未来的设想和探索性的发展措施。该研究对于了解中国人的情感文明生活史以及实现对现代情感生活方式的变革取舍,建设社会主义的情感文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介绍:

郭景萍,河北玉田人,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社会学教授。在湘潭大学先后获得哲学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1999年转入社会学教研领域,主持完成国家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三项:独著、合著6本著作,出版1本译著,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现为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是广东商学院社会学学科带头人。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情感文明导论

第一节 情感文明概说

一、情感文明的意涵与意义

二、情感文明的归属与所指

第二节 社会情感文明与个人情感文明

一、社会情感文明

二、个人情感文明

第二章 情感文明结构与维度

第一节 情感文明结构的四个基本层次

一、情感的温饱

二、情感的安全

三、情感的尊重

四、情感的自我实现

第二节 情感文明的四个基本维度

一、情感文明的经济维度

二、情感文明的道德维度

三、情感文明的审美维度

四、情感文明的民主维度

第三章 情感文明理论回溯

第一节 涵咏中国古代“礼”的情感文明思想

一、“情深而文明”与“文明而情深”

二、情感文明寓于礼,礼炼就情感文明

三、《仪礼》:中国古代情感文明的经典演绎

四、中国古代“礼”的情感文明思想的意味

第二节 西方情感文明理论的社会学研究探微

一、情感文明—情感控制论

二、情感文明—情感释放论

三、情感文明—情感道德论

四、情感文明—情感民主论

第四章 解放前中国情感文明状况掠影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情感文明的特征

一、封建等级制的情感社会控制特征

二、“差序格局”中的“私情”特征

三、“中庸之道”的情理相统一的特征

第二节 辛亥革命及其思想对中国情感文明的作用

一、让国民树立文明的新人气质

二、孙中山的情感文明思想

第三节 五四运动及其思想对中国情感文明的作用

一、五四运动是中国情感现代化启蒙的开端

二、“五四”民主与科学的情感文明意蕴

三、“五四”理性浪漫主义情感的张扬

四、解放后中国人情感大解放

第五章 中国第一次社会转型时期情感文明状况

(1949—1977)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时期情感文明状况:

运动控制情感时代(1949—1957)

一、土改运动:仇恨与感恩的交响曲

二、“三反”“五反”运动:打击贪污浪费的享乐情欲

三、妇女解放运动:性别情感平等的福音

四、禁娼运动:肉身叙事情欲的终止

五、“除四害”运动:改变国民的性情陋习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情感文明状况:

数字控制情感时代(1958—1 965)

一、“大跃进”情感的数字情结

二、“大跃进”情感的时代症候

三、“大跃进”情感的急遽蜕变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情感文明状况:

政治控制情感时代(1966—1976)

一、革命英雄主义情感

二、禁欲主义情感

三、政治狂欢主义情感

四、暴力主义情感

五、亲亲相防主义情感

第四节 中国第一次社会转型后情感文明

发展状况小结

一、三个时段情感文明的经济维度分析

二、三个时段情感文明的道德维度分析

三、三个时段情感文明的审美维度分析

四、三个时段情感文明的民主维度分析

第六章 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时期情感文明状况

(1978—2009)

第一节 中国现代性发展与情感文明变迁

一、中国现代性进程与人的情感的现代建构

二、中国情感文明现代性发展阶段及其转型

第二节 中国前期现代性情感文明:

生存主义情感(1978—1989)

一、“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满足民众生理性情感需要

二、“拨乱反正”安定社会,满足民众安全性情感需要

第三节 中国中期现代性情感文明:

世俗浪漫主义情感(1990—1 999)

一、生产制约转向市场调节:情感向享乐主义发展

二、社会控制转向自我导向:情感向浪漫主义发展

第四节 中国后期现代性情感文、明:

“后情感时代”(2000—2009)

一、后现代与后情感

二、情感的享乐取向

三、情感的自由取向

四、情感的审美取向

第五节 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时期情感文明发展状况小结

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情感的政治解放

二、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情感的经济解放

三、21世纪以来中国人情感的文化解放

第七章 中国社会转型与情感文明建设323

第一节 社会转型对中国情感文明状况的影响

一、国家角色的转变:情感社会控制机制的弱化

二、国民情感性状的转化:情感逐渐回到人本身

三、情感控制态势的转向:主体化与自主化

四、改革开放后情感控制文明化的三个机缘

第二节 中国情感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经济情感得到经济支撑与社会保障

二、道德情感得到理性升华和社会整合

三、民主情感得到国家松绑和社会光大

四、审美情感得到生活同化和大众认可

第三节 中国情感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一、民主法治的缺失与情感文明建设

二、公平正义的缺失与情感文明建设

三、诚信友爱的缺失与情感文明建设

四、社会活力的缺失与情感文明建设

五、社会秩序的缺失与情感文明建设

六、人与自然的失调与情感文明建设

第八章情感文明建设:情感控制与情感赋权

第一节 情感文明建设的两个重要机制

一、情感文明建设:社会控制机制

二、情感文明建设:情感赋权机制

第二节 情感文明建设的两个关键动力

一、情感文明建设:社会情商力

二、情感文明建设:个人情商力

第三节 情感文明研究的有关反思

一、感情社会控制与情感赋权的关系

二、发掘情感文明研究的潜力

参考文献

附录:郭景萍情感文明研究已发表的论文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在对中西方情感文明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情感文明理论的基本构架,以此为支撑,运用“历史—文化”的范式,以经济情感、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和民主情感的丰富内涵与形态变化的四个视点为“横坐标”,以两个时点(1949年,1978年)的社会转型为“纵坐标”,把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事件作为一面面镜子,来观照新中国60年来的情感文明变迁,试图勾勒出其流变形态和变化轨迹。
在历史和文化撞击中建构的中国情感文明在沉寂之中见沧桑:改革开放后中国情感文明发展峰回路转,得到理性升华和社会光大,洋溢着真善美的光辉,然而又隐约现出阻挡情感文明发展的阴影。完善社会控制与情感赋权相结合的机制,或许是驱散阴影、寻求我国情感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编辑推荐:

在新中国60年漫漫历史进程中,被时代不断推动的情感浪潮潮起潮落,经过了一系列的坎坷和蜕变,会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向着“文明化”的境界跃进。但要看到,这些带有趋势性的症候却有着千变万化的历史镜像,说明了“中国情感文明”发展有着不断变动的路径,说明了这一研究远没有成为一种封闭的体系。
《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把种种社会事件作为一面面镜子,来观照新中国60年来的情感文明变迁,试图勾勒出其流变形态和变化轨迹。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010093567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是人民出版社于20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842.6 的主题关于 情感-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