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0.0
语言(言)、文字(文)和视象符号(象)三者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要素和条件。中国语言、学术、文化的基本问题是一个汉字问题,即以汉字为枢纽,在言、文、象三者的对立统一关系格局中研究其中的每一个要素,并将这种以汉字为本的言、文、象三者既分离又统一看作是中国学术、中国文化存在的最基本条件。它要求我们冲破传统学科分治的壁垒,在一个大汉字文化观的格局下进行学术研究。文化语言学的“再汉字化”研究是中国文化转型期的中心问题。文化语言学引领中国学术和文化的“再汉字化”转向,顺应了世界学术的大趋势。强调汉字汉语独特的人文精神,强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在文史哲通融的大汉字文化格局中研究汉语,带有强烈的理论反思精神,高举语言学是人学的旗帜,通过对科学主义、工具主义语言学的质疑和批判,促进中国语言学的方法论转向。
总序前言第一章 网络革命的社会意义、个体意义和符号意义一、网络革命的社会意义二、网络革命的个体意义三、网络革命的符号意义第二章 网络言说的新语文性质一、响应21世纪中国精神的“新语文”研究二、网络言说的发生学探讨三、网络“新语文”论析四、酝酿中的秩序:舒展与回归第三章 网络语言研究述评一、网络用语的收集二、网络语言的概念、分类和结构特点三、网络语言存在和流行的原因四、社会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五、关于网络语言的规范化六、网络语言研究的多元化第四章 网络语形一、字母语形二、数字语形三、汉字语形四、方言语形五、指代语形第五章 网络语法一、网络词法二、网络句法三、网络章法第六章 网络新语体一、接龙体二、跟帖评论体三、经典解构体四、戏仿体五、自动写作体六、对话体第七章 网络语言风格——谐趣一、语言的显现与身体的自由感二、语言的重写与智慧的自由感三、语言的隔离与道德的自由感第八章 网络语言风格——夸张第九章 网络中的自我命名-id、nick、qmd及smd研究第十章 网络广告语境第十一章 网络文学第十二章 网络心理第十三章 网络亚文化研究——大学生BBS文化第十四章 网络亚文化研究——网游社会与文化第十五章 网络亚文化研究——美容消费文化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项技术的应用像互联网那样,对人类的交往方式、生存状态和观念意识发生那么大的影响。“天涯若比邻”,网络的资源共享,网络的共同参与,网络的瞬息万变,网络的民主精神,强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意识的产生。网络与城市生活方式关联密切,甚至可以说网络与城市生活的现实具有精神层面的同构性:在城市化成为“定局”的当代,社会分工的模式导致了人的单面化与个体化——既彼此相异,具有寻求个性的明确的自我意识,却又无法分立,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的整个机体,无法舍他人而独自存活。这一基本格局在网络生活世界中同样适用。种种社会力量,各种历史遗产、文化资源,以及技术化的生活方式,都从现实世界衍生到了网络社会,个人总是处于调整、尝试、实践以适应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双重实践过程中,同时也支持、影响着网络社会的发展方向。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网络言说的新语文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汉字文化新视角丛书 | ||
9787532872220 《中国网络言说的新语文》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济南 | 出版单位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中国网络言说的新语文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于201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TP393.4 的主题关于 互连网络-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