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9.0
本书为长篇小说。书中描写描写抗日战争中一群逃难农民进入黄河入海口,开发这片处女地,一直到70年代后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合作化、大跃进、“文革”、城镇化的发展史。
《河父海母》原载《十月.长篇小说》2007年第2期。该小说是山东作家李玉文继《蝉蜕》之后的又一部关注人类生存现状的长篇新作。小说讲述了为躲避侵华日军战乱的人们在蛮荒的河父海母之地的时代变迁沉浮。故事从邓吉昌一家12口为了躲避日军侵华战乱,落户于黄河之口河父海母之地开始,以“邓家”的发展与繁衍为主要线索,以时间为轴,描绘了河海之间的蛤蟆湾由一片荒原到有了村落,建立大队,设立公社、最后变成新兴城镇的发展历程,并突出展现了文明变迁中人的命运。小说时间脉络清晰,引领着我们走完半世纪蛤蟆湾的变迁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历史进程中农村文化的变化与发展。 李玉文的小说《河父海母》试图对乡土中国的历史展开一次侧面进攻,这是一次乡村野史杂拼而成的历史叙事,体现了观察和反映生活的独特角度。 《河父海母》讲述黄河冲击平原蛤蟆湾子这个村落的故事,小说叙述了这个村落从三户人家的起源到建成一个庞大乡村,后来成为县城,最后成为河海市的过程。邓吉昌、猎户常三和逃亡地主王来顺三家最早在这里落户,随后来到的是一对瘸子和瞎子组成的夫妻。这是一个村庄从诞生到成长的历史,经历过艰苦的与大自然斗争的历史,村民才存活下来,这就是典型的乡村历史叙事了。实际上,蛤蟆湾子就是黄河洪泛区,小说中写到的荒原和黄河摆尾,也就是黄河改道冲击而成的平原地带。这里的自然生存条件十分艰难,但人们怀着不同的缘由来到这里,生存的渴望激起的是人们顽强的生存意志,一片荒原成为人们生生不息的家园。小说取名“河父海母”,就是试图表达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就是以自然为父为母,就是活着和繁衍,在这一意义上,这部小说倾向于叙述乡村的自然史,或者说乡村的野史那是与中国现代性的政治历史平行的一种更具有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存史。活着要劳作,要克服战胜任何困难,所有的劳作,不管是农耕事物,还是开垦荒地,或是争夺土地,在这部小说中都叙述得十分激烈,那是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生存事相。在这个荒原,最重要的是解决水的问题,关于水是生存的第一要素,这部小说可谓写得精彩生动。生长于黄河入海口,这些河海的拓荒者在这里却遭遇水的匮乏。一方面写出河海如何构成人们的生存区域,那有如父母般的养育之恩;另一方面却又写出河海的子嗣们要与河海搏斗,要在河海给定的贫脊土地上夺取人类的生存空间。这是身处河海的子嗣们的独特的历史,它们的奋斗的历史神话,也不妨看成是精卫填海的历史神话的翻版。小说的叙事无疑是有穿透力的,它穿过生命那些漫长的苦难岁月,写出中国农民生长于土地上经历的那种艰难困苦,写出中国农民繁衍生息的强大韧性,这也是一种生存意志,一种倔强的生命景观。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河父海母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36696471 如需购买下载《河父海母》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重庆 | 出版单位 | 重庆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9.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20000 |
河父海母是重庆出版社于2008.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中国-当代 的书籍。